马可·波罗的世界(一)
公元1260年(南宋景定元年,蒙元中统元年),蒙古还没有灭亡南宋时,两个威尼斯居民尼古拉·波罗和马窦·波罗开始了一趟意想不到的神奇之旅。
他们首先从威尼斯来到了曾经的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不过,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并不在东罗马手中,而是在一个叫作君士坦丁堡法兰克帝国的政权手中。公元1095年,从西欧兴起了一系列的所谓十字军东征行动,东征的目的地是位于亚洲的耶路撒冷。
要从欧洲去往耶路撒冷,一般有两条路可以到达:一条是经过君士坦丁堡,穿越东欧、现代土耳其、叙利亚的陆路;另一条是从威尼斯等意大利港口上船,穿越地中海的海路。
在九次东征中,每一次十字军都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中,他们都走的陆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由于兵力充足,采取了海陆并进的策略。到了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则完全采取了海路。
这一次东征中,既然要走海路,就必须要得到威尼斯人的配合,因为其他西欧国家大都没有足够的船只运送兵力,只有作为海洋帝国的威尼斯才有这种能力。但作为资本主义的老手,威尼斯并不愿意为了所谓信仰去做没有利益的事情。于是双方陷入了僵局,十字军付不起钱,威尼斯不愿意放弃利润。
最后,解开僵局的方法是,威尼斯劝说十字军,首先帮助威尼斯攻打同属于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用自己的武力劳动当作运输费用。等威尼斯获得了足够的利益,再帮助十字军前往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虽然是基督教国家,却是威尼斯的竞争者,此刻恰好处于王位争夺之中,一位潜在继承人求助于威尼斯,给了它干预东罗马政治的借口。
就这样,十字军于公元1203年和1204年两次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原本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只好逃到了小亚细亚。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个法兰克人(即西欧人)的王国。由于获得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巨型城市,十字军也没有再继续进军耶路撒冷,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在一片乱糟糟的局面下落幕了。
由于威尼斯主导了海洋,并协助法兰克人成了君士坦丁堡的主人,他们也就垄断了君士坦丁堡的海上贸易。波罗兄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威尼斯贩卖商品来到了君士坦丁堡。当时君士坦丁堡的法兰克国王叫作博杜安。
到了君士坦丁堡之后,波罗兄弟决定继续前行,他们北上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了黑海,再穿越黑海,来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苏达克。
需要说明的是,在他们离开后的第二年,君士坦丁堡就被卷土重来的东罗马帝国攻克了,存在了50多年的法兰克王国也就此灭亡。
我们将君士坦丁堡的易手和法兰克王国灭亡的谈论搁置,现在来谈谈更北方的情况。公元2014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为了克里米亚半岛掀起了一场国际风波,以俄罗斯强行侵占克里米亚为结局。但在800年前,这里既不属于俄罗斯,也不属于乌克兰,而是属于新的征服者蒙古人,西方又称为鞑靼人。鞑靼人控制克里米亚半岛达数百年之久,直到沙皇俄国时期,这里的主要居民仍然是鞑靼人。到了苏俄时期,民族成分才有了新的变化,并成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共和国争执的焦点。
波罗兄弟到达克里米亚时,鞑靼人的统治中心并不在克里米亚半岛上,而是在更北方。他们从苏达克北上,骑行多日,到达了金帐汗国的鞑靼君主别尔哥汗住处。
金帐汗国的开国君主是成吉思汗的大儿子术赤,之后传给了术赤的长子拔都汗,拔都汗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短暂占据了汗位,最后,拔都汗的弟弟别尔哥汗夺取了汗位,政权才再次稳定了下来。
别尔哥汗的牙帐(即宫帐或宫殿,是游牧民族君主所居之宫帐。蒙古人称斡耳朵、斡鲁朶)有两个,最早的牙帐在不里阿耳(位于伏尔加河中上游),由于不里阿耳太靠北,于是又在撒莱(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新建了一个新的牙帐。
波罗兄弟两人在金帐汗国居住了一年后,就想返回欧洲。但当时,别尔哥汗的金帐汗国正在与旭烈兀汗的波斯汗国(现在伊朗境内)发生内战。旭烈兀属于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一系,是拖雷的儿子、大汗蒙哥和忽必烈的弟弟,他进行的第三次蒙古西征攻克了波斯、伊拉克等地区,灭亡了阿拉伯帝国的残余,处死了最后一个哈里发,建立了波斯汗国。但由于蒙古人的内部矛盾已经激化,在各个汗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对立,金帐汗国与波斯汗国的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战争以别尔哥汗战败为结局。由于战争的缘故,夹在两大势力之间的黑海和克里米亚已经不再安全,兄弟二人不能按照原路返回,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
他们从不里阿耳出发,先到了一个叫作乌迦克的城市,这里靠近伏尔加河,是别尔哥汗国土的尽头。渡过伏尔加河后,他们在沙漠中行走了17天,没有城市村庄,只有帐篷,之后就到达了中亚的名城布哈拉。
布哈拉此时有一个蒙古人的小君主八喇,此人是成吉思汗的曾曾孙子,从世系上属于成吉思汗的二儿子察合台。蒙古人最后一个大汗(即获得共同承认的共主)忽必烈任命他担任布哈拉的小君主,这个小君主是听命于大汗的。
与此同时,旭烈兀建立的波斯汗国与忽必烈大汗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都属于拖雷系。当波罗兄弟在布哈拉居住了三年之后,恰好遇到旭烈兀派往大汗宫廷的使臣,使臣见到两个西方人,感到很惊讶,决定将他们带到忽必烈大汗的驻地。
于是,波罗兄弟在阴差阳错中继续远离欧洲。他们在使节的引领下,先向北行,再向东北方骑行,整整一年后,才到达大汗忽必烈所在的元上都。
在忽必烈之前的诸位大汗主要的驻扎地在现在蒙古国境内的哈拉和林。由于忽必烈在登位大汗之前负责的是中原片区,使他对于中原充满了感情,就在中原北方的草原地带建立了一个新的都城,这就是元上都。元上都的遗址目前在内蒙古境内,在一处叫作金莲川的河谷地带,两面是不高的山丘,中间水草丰美,既靠近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又仍然属于草原地带。从元上都南下,一天的骑程,就可以到达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水岭——野狐岭。野狐岭位于现在的张家口市和张北县之间,站在岭上向北望,是一片茫茫的草原景色,向南望,却是不高的山峦,山峦外就是整齐的田地。
波罗兄弟前往元上都,按照蒙古人的行程,很可能是从中亚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大草原,再经过新疆北部进入蒙古草原,穿越蒙古后,再南下到达元上都,这就绕过了新疆南部和河西走廊的茫茫沙漠,也是游牧民族最常使用的一条道路。
与中原人不同,新兴的蒙古人是一个好奇的民族。忽必烈大汗听说来了远道的外国人,立刻接待了波罗兄弟。他向兄弟俩详细打听了西欧的情况,但仍然感到不满意,于是命令波罗兄弟担任蒙古人的使者出使欧洲。在波罗时代,欧洲缺乏一个有权威的共主,对出生于意大利的人来说,只有教皇还有一些共主的性质,于是,出使的对象就定为教皇。
既然是使节,必然要由大汗亲自写信给教皇,这封信是什么样的呢?按照波罗兄弟的说法,这封信的内容是:第一,请教皇派100个人来帮助蒙古人,这些人要通晓教义,并熟知多种语言;第二,如果这些人能够证明基督教与其他教相比是最优的,那么大汗可以率领臣民改信基督教,甚至去耶路撒冷朝圣。
不幸的是,这封信已经找不到了,这种说法成了孤证,我们只能权且相信。但幸运的是,人们的确找到了另一封蒙古大汗写给教皇的信,时间甚至比波罗兄弟更早,内容有可能推翻波罗兄弟的说法,让蒙古人不再是一副卑躬屈膝的形象。关于更早的信,在后面还会提到,不妨在这里看成是一个伏笔。
与波罗兄弟同行的还有一位鞑靼男爵豁哈塔勒。为了便于他们行路,大汗赐给了三个人金牌,可以一路通关,使用驿站的马匹。但出发没多久,男爵因为生病不能继续前行,于是波罗兄弟二人只好离开了他,独自上路了。
他们利用三年时光,才穿越了茫茫的欧亚草原。三年后,他们到达亚美尼亚的拉亚斯。这里所谓的亚美尼亚并不是现代的国家亚美尼亚,而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和土耳其境内的一个地方。拉亚斯是海边的一个小城,在现代港口城市伊斯肯德伦附近。伊斯肯德伦是伊斯兰对“亚历山大里亚”的叫法,在历史上,有很多个被称为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最著名的一个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市,它在伊斯兰教内部的称呼也是伊斯肯德伦。不过,波罗兄弟去的伊斯肯德伦并不位于埃及,而是在土耳其与叙利亚交界的亚历山大湾附近。
公元1269年(咸淳五年)4月,兄弟俩从拉亚斯出发,抵达位于巴勒斯坦的著名海港阿卡。阿卡是基督教十字军在亚洲最坚固的据点之一,也是基督教驻埃及的大主教的驻地。当时的埃及已经是穆斯林的天下,但在基督教传统上,埃及就是一个巨大的主教区,于是,教皇只好掩耳盗铃般让埃及大主教在阿卡驻跸。
波罗兄弟到达时,恰逢教皇的空当期。教皇克莱门特四世死了,由于教皇是靠选举产生的,新的教皇还没来得及选出来。兄弟二人见到了埃及大主教帝博,将他们出使的任务说明,主教请他们等到教廷选举结束之后,新教皇才能答复蒙古人的请求。
兄弟二人于是决定先回威尼斯等待,他们经过希腊海岛奈格勒彭回到了故乡,见到了尼古拉15岁的儿子马可。
他们在威尼斯等待了两年。由于教皇迟迟选不出来,兄弟二人只好带着马可回到阿卡,再到耶路撒冷朝圣。朝圣完毕,他们担心耽误时间太长,只好让帝博写了个证明,表明兄弟两个已经到了欧洲,只是由于教皇没有选出来,无法完成任务。拿到了信,他们就想回鞑靼土地上去。
然而,就在他们刚出发时,事情又出现了变化。他们刚到拉亚斯,突然听说教皇已经选举出来了。新教皇不是别人,恰好是埃及大主教帝博。成了教皇后,他号称格里高利十世。于是波罗一家又返回阿卡,请格里高利十世重新写了信。教皇并没有答应蒙古人的请求派遣上百人的传教团,只派了另外两位教士与波罗一家一起出发前往东方,查探情况。
波罗一家和两位教士刚刚抵达拉亚斯,又出现了状况。此刻,蒙古人的波斯汗国(旭烈兀汗国)一直打到了叙利亚境内,但接下来在向埃及挺进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他们的敌人是在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