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秩序的大舰队
除了对陈祖义的干预,郑和舰队在接下来的历次下西洋中,还以宗主国的身份对东南亚和南亚的当地事务进行了两次干涉。
其中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或者1411年第三次下西洋时。这一次,郑和舰队在去程时到达锡兰山国。这个国家位于现在的斯里兰卡,国王叫亚烈苦奈儿,他不仅对皇帝的舰队侮慢不敬,还试图谋害郑和。郑和察觉后,选择了离开。据称,亚烈苦奈儿是这个区域一霸,不仅对郑和舰队不好,还与邻国不和睦,常常袭击来往的使臣,周围的国家都敢怒不敢言。
郑和回程时,再次经过锡兰山,亚烈苦奈儿将郑和诱骗到国中,令他的儿子向郑和索要金银珠宝。郑和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亚烈苦奈儿就暗地里准备了5万兵马去洗劫郑和的舰队。这时郑和还在城中,为了斩断他和舰队的联系,锡兰山王伐木断绝了道路。
郑和发现他的阴谋之后,连忙带领下属回船,却发现道路已经中断了。看到这种形势,郑和决定将计就计,一面派人绕路回到船上,叫大家拼死抵抗,另一方面,自己率领剩下的2 000人进攻锡兰山王的都城(是一座土城),将城攻破,生擒锡兰山王。
在海边的敌人一听说国王被抓,连忙回师猛攻郑和,明军顽强抵抗,让他们无法得逞。最终,战斗以锡兰山王被抓而结束。
这件事同样没有锡兰山一方的记述,只有明朝的记载。如果仔细推敲,仍然可以发现,也许事情并不像记载中那样非黑即白。不管记载怎么掩饰,但显然,郑和是带了至少2 000人进入锡兰山首都的。当一个外来的舰队带着数万人来到海岸,它的首领又带了两千兵马进入另一个国家的首都,不管怎么说都称不上友好。即便不是敌对,这也是一种来自中央帝国的傲慢。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都会认为对方是一支入侵部队。如果是弱小的国家,很可能不得不屈服,如果是当地的大国,则可能采取敌对的军事行动。
在这里,不应该忘记明成祖给郑和的命令:如果对方屈服,就宣读圣旨赏赐对方,如果不服,就动用武力。
郑和的第三次军事行动发生在他第四次下西洋时,时间是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地点在苏门答剌国。在郑和去往苏门答剌时,该国正在经历一场无法分清是非的内斗。
之前,苏门答剌国曾经被那孤儿国侵略,那孤儿国的人民都有在脸上刺青的习惯,因此被称为花面国。这两个国家都位于现代的苏门答腊岛的北部区域,是邻国。在争斗中,苏门答剌国王在战争中被毒箭射中身死,他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显然无法率领大家抵抗侵略。这时,国王的遗孀站出来发誓:谁能打败花面国为丈夫报仇,就嫁给谁让谁当国王!
有一个渔翁听说后,率领人马打败了花面国,杀死了对方的国王。于是,前王的遗孀就嫁给了渔翁,让他成了国王(渔翁被当地人称为老王)。
在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这位老王亲自到中国进贡,三年后才回到苏门答剌。这时,前王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暗地里纠结了一帮人杀死了老王,自己当上了新王。
老王的儿子叫作苏干剌,带领家口逃往山上,建立了一个新寨,与新王结成了世仇。双方时不时发生战争。
到了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郑和来到了这里,于是新王与郑和取得了联系,请求郑和将苏干剌消灭,郑和发兵将苏干剌生擒,带回了中国。
苏干剌与新王之间的战争本来只是内斗,但是到了郑和汇报工作时,却是另一番说辞。根据郑和的汇报,他前往苏门答剌赐予国王财宝时,前伪王的儿子苏干剌正在阴谋夺取国王之位,又对郑和不赐给他礼物(而是赐给国王)不满意,发兵袭击了郑和,于是郑和率领舰队和苏干剌手下士兵发生战斗。苏干剌逃走后,郑和追击直到南渤利国,才将他抓住。
就这样,原本是王族内部的纷争,在郑和的汇报之下就变成了苏干剌对明朝舰队的攻击,也是苏干剌对明朝地位的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原本占据了道德优势的苏干剌反而成了乱臣贼子,于是明成祖将其名正言顺地处斩。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件事的曲直,是因为这件事不再只有孤证,而是有两方面的证据。一方面,是郑和的随从中一个叫作马欢的人留下的比较详细的记载,另一方面有《明实录》和《明史》中简略的更加形而上的记载。通过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明朝人善于把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装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这个框架就是:你是否愿意朝贡?你是否承认明王朝的宗主地位?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明朝政府的判断。
这个模式也决定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方式,他虽然率领着如此庞大的舰队,却极少表现出对世界的好奇心,只是依仗着火与剑,到西洋上的各个国家耀兵一番,获得对方表面上的尊重。
在这里,对中央朝贡秩序的维持,是舰队出发的主要目的。明朝将自己定位为现有儒教秩序和宇宙观的维护者,而不是新世界的发现者,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解开郑和下西洋的许多谜团。
人们常常询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郑和的舰队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了近百年,为什么这个舰队的规模比西方还大,却没有产生出与之匹配的成果?
答案就在于双方的目的是不同的。郑和的目的不是想发现新的事物,他只对表面上的臣服感兴趣,维持的是皇帝脑子里想象出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他所去的地方并没有任何一处是未知的,对阿拉伯人来说,郑和经过的地区就是阿拉伯人都到过的地区,不管是东南亚群岛,还是印度,还是阿拉伯半岛地区,以及东非,郑和一路上搜集的都是阿拉伯人早已经知道的信息,再将它重走了一遍,要求对方臣服。
至于那些已知世界之外的东西,不是他感兴趣的。
就连那巨大的宝船,也并不是明朝人创造的。事实上中国的造船技术从唐朝开始就有了巨大的突破,到了宋朝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元朝更是加入了波斯、阿拉伯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第二个高峰,之后就陷入了停滞。明成祖时期虽然造出了如此庞大的航船和舰队,却只不过利用了元朝的现成技术,没有任何改进。
郑和舰队的技术没有任何改进,他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秩序和耀兵,航行的地点只是重复阿拉伯人的线路,一遍一遍重复着,直到把明朝的财政耗空,维持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和的航行不是为了发现新世界,只是为了印证旧世界的回光返照,其意义也就小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