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拯救罪人李白

书名:盛世的崩塌本章字数:1454

永王叛乱对于李白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位不懂政治的诗人,不小心被胁迫着参加了永王的行伍,虽然他最后逃走了,但皇帝追究起责任来,依然认为他参与了叛乱。至德二载,五十七岁的李白遭遇了牢狱之灾。他先是逃亡到彭泽,但最终被抓到,关进了浔阳大狱之中。他心怀天下,但天下却并不需要他。如果按照谋反的罪名,他将被判处死刑。

就在这时,李白不得不放下文人的傲慢气质,他一方面写信给妻子哭诉,另一方面开始四处寻找能够帮助他的人。在他认识的人中,高适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在天宝三载,他和高适、杜甫曾经畅游齐鲁,饮酒作诗,当时三人都还没有做官,可谓布衣之交。

更合适的是,高适本来就是皇帝派来平定永王叛乱的主将之一。前一年十二月,他刚刚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可谓一方大员。永王被镇压后,高适就驻扎在扬州,与人们诗酒应和好不热闹。浔阳距离广陵(扬州)并不遥远,这意味着高适如果想救李白,会是整个事件最简单的捷径。

但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让高适知道李白的处境呢?

恰好这时,一位张秀才正要去见高适,李白连忙写了一首诗,表面上是送张秀才,实际上是让张秀才告诉高适,赶快救自己出去。这首诗显得有些低三下四,将高适比成张良,在谈笑间就解决了永王的问题。但是,他又带着一点矜持,并没有主动提出请高适帮忙,只把这一行泪写入诗中,表明自己的希望。

人们不知道高适是否收到了这首诗,但是李白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被捕,且关在高适的辖区,即便没有这首诗,高适也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他沉默以对,没有证据表明他帮助了李白。当年的友情似乎并没有起到作用。

也许孤傲的李白并不适合高适的胃口,反而是略显婆婆妈妈的杜甫更能和高适搞好关系。事实上,到了后来,高适一直与杜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却很少与李白往来。

李白寻求高适的帮助失败了。但他并没有仅仅依赖这一条关系。他寻求帮助的人还包括江南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李白向崔涣写信求救。宋若思恰好带兵三千人去往河南地区。途经浔阳,崔涣和宋若思经过审讯,认为李白的罪行不大,于是做主将他放了出来。

但到这时,李白依然是戴罪之身,只是暂时被放了出来而已,相当于现在的保释。能够决定是否给他免罪的只有皇帝。宋若思一面将李白留在幕府之中,另一方面赶快上书皇帝,表示这个人可用。

李白跟随着宋若思去过九江、武昌,他承担了宋若思的文书的角色,不仅在宋若思的要求下向皇帝写了信,一是说明自己的罪责不重,二是请求皇帝重用自己,还帮助宋若思写信请求皇帝迁都金陵(江宁)。为了让自己更加安全,李白还给当时担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写了信,既是赞美张镐,也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情况,请他替自己向皇帝求情。

但这一切都没有换来皇帝的原谅。第二年,皇帝下令将李白流放到夜郎。甚至有传说,因为当初李白访问太原时曾经帮助过一位不知名的军士,而这位名叫郭子仪的军士又恰好变成了汾阳王,正是郭子仪的担保,才让他免除死罪,改判流放。这种说法不管真假,都增加了李白的传奇性。

但不管怎样,在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时,李白再次踏上了流放的行程,经过洞庭湖,顺着长江沿三峡而上,到达巫山。乾元二年,李白还没有到达夜郎的流放地,突然间接到了赦免的消息。

但是这次赦免不是单独因为他,而是皇帝这两年的行动特别多,举行了数次普及性的大赦。比如,前一年的二月就因为改元而大赦,四月又因为南郊祭祀举行过大赦。到了十月,因为册立太子,肃宗更是大赦天下。第二年三月为了对付旱灾,肃宗又下旨流刑以下的赦免,流刑以上的降等。李白到底是因为哪一次大赦而被赦免已经不重要,但不管怎样,他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