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失东都
乾元二年九月,在范阳休整完毕的史思明决定大举南下。他派儿子史朝清守卫范阳,自己率领大队人马以东都洛阳为第一目标,发起了进攻。从史思明的进攻也可以看出唐朝军事的无力,在数个月的时间内无力组织一次像样的进攻,只能等待兵肥马壮的敌人首先发起进攻。
史思明的进攻策略也超出了唐军的想象。唐军的主要防守区域在山西以及洛阳地区,但史思明的进攻却和当年的安禄山有相似之处:他首先派兵南下,直接以现在河南开封的汴州为第一中间点,攻克汴州之后再折向西方进攻洛阳,这就绕过了唐军主要防守的河内与洛阳之间的地带。
为了进攻汴州,史思明更是派出了四路大军,选择了四个渡河地点。其中,令狐彰率领的五千人马在黎阳过河取滑州,而剩下三路分别是从濮阳过河的史思明自己的部队,从白皋过河的由其子史朝义带领的部队,以及从胡良过河的周挚部队。这些军队过河后,再一起向汴州进攻。
史思明出发时,李光弼正在黄河的各个渡口巡逻,他听到消息后直接去了汴州,要求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抵抗半个月,只要能够支撑半个月,他就能率领其他地方的救兵赶到。得到了许叔冀的许诺后,李光弼回到洛阳搬兵。
但不幸的是,许叔冀并没有做到。李光弼离开不久,史思明就杀到了,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许叔冀和他的手下全部投降了叛军。只有一位叫作田神功的将领是诈降,抓住机会斩杀了对方几位将领之后,逃回了唐军。
获得了汴州的史思明立刻转向西方,攻克了郑州。
在叛军进攻时,李光弼也征集了他在洛阳以西的部曲,准备向东迎击敌人。但在到达洛阳后,却传来消息,叛军已经离开郑州,到达了洛阳以东的旧洛阳地区。在洛阳坐落的伊洛平原上,唐代的东都以东,是汉魏时期留下的旧洛阳城,两者并不重叠。叛军的前锋已经到了旧洛阳一带的石桥。
李光弼召集了东京留守韦陟,他们商议过后,认定洛阳已经不可能抵抗叛军的进攻了,要想保全,最好的方法反而是放弃洛阳。但在放弃洛阳之后去哪里的问题上,双方的意见却并不一致。韦陟等人认为放弃后,应该向西撤到陕城和潼关地区进行防守,这是当年哥舒翰和高仙芝的策略。而李光弼则认为,如果撤到陕城和潼关,意味着放弃了五百里的防守,在洛阳地区最好的防守不在洛阳,却在洛阳以北的河阳。
河阳最初只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守军就在小岛上修筑了一个小城中潬,之后又在黄河的南北两岸构建了两个小城,即南城和北城,这样,河阳三城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防守体系。更难得的是,河阳以北距离山西的太行山不远,太行山之后的山西高原还掌握在唐军手中,一旦河阳无法守住,完全可以从这里撤退到山西地区。如果叛军攻克东都之后去攻打潼关,由于河阳位于洛阳之北,即便叛军占领了洛阳,河阳也会成为叛军背后的一枚钉子,让他们不得不随时面对来自背后的威胁。
两人商量的结果,是韦陟率领东京的官员向西进入关中地区避难,河南尹李若幽则率领老百姓到山里避难,将洛阳变成空城。即便叛军占领,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守卫。李光弼本人则率领士兵带上所有的战略物资(主要是油和铁)北上河阳。
他们出发时,敌人已经到达石桥,李光弼也选择了从石桥北上。夜间为了赶路,唐军燃起了火把徐徐前进,敌人跟在身后,不敢袭击他们,直到将他们目送到河阳。驻守河阳的唐军只有两万人,粮草只够十天而已。
但李光弼计策是成功的。史思明到达洛阳后,发现这里已经是一座空城,他沉吟良久,决定不进城,而是在汉魏故城的白马寺一带驻扎。他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安禄山时期出现的占城之后的军队腐化问题。
除了在白马寺驻扎之外,史思明还在河阳城的南面修建了一座月城,防范李光弼的部队。于是,河阳这座跨越黄河的小城,就成了战争的中心。
十月,史思明亲自率领军队进攻河阳城。李光弼守河阳的过程,与当初张巡守睢阳一样,充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刚刚到达时,史思明就派出了猛将刘龙仙到城下挑战。刘龙仙为了表示轻视,把右足翘到马脖子上坐着辱骂李光弼,这种单兵式的挑战虽然无关乎大局,却对士气有着很大的影响。按照规矩,守城的人也应该派出一员猛将与之对战,获胜的一方就获得了心理上的优势。如果不敢应战,对方的谩骂就会对士兵造成心理压力,让他们抬不起头来,甚至怀疑自己的将军。
李光弼决定应战,但他不会亲自前往,而是询问左右谁可以出战。仆固怀恩想出战,却被他制止了,作为大将如果有个闪失显然是不值得的。最后,有人推荐一位叫作白孝德的安息胡人裨将,白孝德本人也愿意前往。李光弼问他需要什么支援,他回答,只需要五十个骑兵作为后援,也请大军多弄出点声响来提气。至于杀敌的过程,他一个人就够了。
白孝德持着两根矛,骑在马上懒洋洋出了城门,河阳城在河中,他必须从滩头的河水中蹚过。仆固怀恩看到白孝德出门的架势,连忙说赢了。李光弼问他为什么,仆固怀恩认为,见到白孝德闲适的样子,就知道他已经有了万全的计策。
刘龙仙见白孝德一人前来,很是轻视,他准备做出冲击,但白孝德摇手示意他等一等,仿佛不是来打仗的。直到两人只有十步的距离,才说上了话。刘龙仙还是在谩骂,而白孝德静静等待着他骂完,瞪眼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对方回答不知。
白孝德回答:我白孝德也!
刘龙仙张口骂他。白孝德冲上去提矛就刺,城内的五十名骑兵也跟了出来,城上则大声鼓噪着。刘龙仙原本准备用箭,但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绕着河堤奔驰。白孝德追上他,乘他反应不及,将他斩于马下,割下人头带回城内。
这一回合以守军的完胜告终,也将叛军的士气打压了下来。
史思明为了提高士气,也为了震撼城内的守军,每日将自己拥有的千匹良马放出来在黄河南岸的水中清洗。为了显示马多,这些马被循环利用,不断地轮流展示。李光弼在军中找了五百匹母马,把它们的小马驹留在城内。等史思明洗马时,李光弼让人把母马赶出,母马思念马驹,一时间马嘶不已,引得史思明的良马全都蹚过黄河,向河阳城游去,被城内的守军尽数带走。
河阳城之所以被李光弼选中,是因为连接黄河两岸的浮桥,这让李光弼既可以进入河南,也可以进入山西,还可以在河中间守卫。史思明决定毁掉守军的浮桥。他派出了数百艘战船,前面导以火船,准备用火船烧掉浮桥,再利用后面的战船进攻城池。李光弼准备了数百根长杆,杆头绑着铁叉,铁叉外裹着不易燃烧的毡子。用这种长杆把火船抵住,过一会儿,火船就烧光了。这种叉子还可以抵住战船,再用大炮瞄准战船将它击沉。
既然直接进攻不利,史思明开始考虑另外的战术:截断对方的粮道。他在黄河以北的河清县驻军,试图截断唐军北方的粮道。李光弼则驻军在一个叫作野水渡的地方防止叛军偷袭粮草。
但到了晚上,李光弼却带人离开了野水渡,回到河阳城,在野水渡只留下了一千兵马,由一个叫作雍希颢的将领带领。在离开前,李光弼告诉雍希颢:在叛军的阵营中有三员勇将,分别是李日越、高庭晖和喻文景,今晚史思明必定派他们之中的一人领兵来劫营,如果贼兵来了,不要与他们打仗,如果他们投降,就带他们到河阳来。
雍希颢对于李光弼的话不甚了了。但当晚,叛军真的来了。来的大将是李日越,带了五百个士兵。敌军到达后,雍希颢果然闭门不战,只和他打嘴仗。李日越询问了一些问题,得知李光弼已经不在这里,守卫这里的是雍希颢,守军只有一千人。得知这些,他决定投降唐军。这让雍希颢感到吃惊。但他记得李光弼的话,于是将李日越送到了河阳城李光弼处。李光弼善待了李日越,不想不久之后,另一员大将高庭晖也来投降了。
原来,史思明认为李光弼不善于野战,善于守城。当他听说李光弼在野外的野水渡,立刻派李日越前去劫营,并下了死命令,让他必须抓来李光弼,否则就不要回来。
李日越听说李光弼已经离开了,担心回去受到惩罚,只能投降。在他投降后,由于受到了优待,比他更强的高庭晖听说后就也来投降了。
接连的失利让史思明意识到,要靠智取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剩下的就只有硬攻了。前文说过,河阳城实际上是由三座城池组成,北岸的北城、南岸的南城以及位于黄河中间小岛上的中潬。这三座城池只要有一座丢失,黄河两岸的交通就断了。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中潬,它处于沟通两岸的关键位置。
李光弼把守卫中潬的责任留给了自己,而守卫南城的则是大将李抱玉。李光弼给李抱玉的指令是:只要能够守满两天时间就够了,两天之后,他必然率军来给南城解围,如果两天之后不来,那么李抱玉可以投降叛军而不受惩罚。
李抱玉果然认真地守卫起南城来。在防守过程中,由于敌人过于强大,眼看南城就要陷落,李抱玉连忙对敌人说:我们的粮食没有啦,给我们点时间,明天就投降!敌人听了大喜,收兵等待。不想第二天李抱玉修好了城池继续抵抗,敌人大怒,又开始了攻击。但由于敌人失去了先手,被李抱玉出奇兵夹攻击败了。
李光弼本人对中潬的守卫更加严密,由于这里的重要性,他在城外又设立了高高的栅栏,栅栏之外挖了两丈深的壕沟。敌人借人多势众,带着攻城器械直逼城下,将城池三面的壕沟填出了八条大道,又顺着八条道在木栅栏上开出了八个门,供军队进出。在敌人填壕围栅时,城内守军的指挥官荔非元礼却并没有阻止,而是等敌人做好了道路,再率军利用它杀出。由于敌人太多,荔非元礼杀了一阵,决定回到栅内休息一下。李光弼以为他吃了败仗,气得要拿他斩首。荔非元礼休息过后,再次重整军队,将敌人击败。
中潬的险情过后,敌人再次向北城集结,李光弼立刻率领人马前往北城救援。北城的人更少,在敌人最多的西北隅,守军也只能集结三百人而已。在这里人人死战,李光弼甚至自己都准备好了匕首,以备在落入敌手之前自尽。
在战斗中,李光弼依然不忘纪律性。大将郝廷玉是守卫西北隅的将领,一次李光弼看到他在往回退,立刻派人去取他首级。使者提着刀到了他的面前,郝廷玉吓得连忙大叫:是我的马死了,回来换马!仆固怀恩父子在战场上也稍微后撤了一点,就见使者提刀来取他们的人头,吓得连忙转身继续作战。
靠着拼命的精神,李光弼终于守住了中潬和北城,史思明此刻仍然在进攻南城。李光弼押着北城的俘虏向他展示,史思明这才知道对北面两城的进攻都已经失败,不得不撤军。
李光弼对于河阳城的防守是如此关键,让唐军得以腾出时间来组织其余地区的防御。史思明本来有机会在夺取东都之后继续向西进攻,却由于河阳城的存在,不得不花了大量精力对付这个后方的据点。就这样,袭击战变成了拉锯战。乾元二年的后半段和整个乾元三年,就是在这样的拉锯中度过的。
乾元二年十二月,唐军击败了史思明进攻陕城的部队,使得长安的防线得以稳固。
乾元三年二月,李光弼进攻怀州,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斩首三千余级。三月,李光弼在怀州城下击败安太清。四月,在河阳城的西面水边击败了史思明,斩首五千余级。
当进攻战变成了拉锯战,史思明这才进入了东都。虽然东都在半年前已经被攻占,但由于李光弼只给他留了一座空城,价值不大。只有进入拉锯战阶段,他才考虑经营这座可以作为国都的城市。
直到当年年底,除了一些小的拉锯战之外,双方没有爆发很大的战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僵持,一方面是因为军事的均势,而另一方面则是双方的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破坏。唐朝发行的两种重宝让民间出现了严重的金融混乱,皇帝屡次改动两者与开元通宝之间的比值,还屡屡下达法令严惩私铸的人,却依然无法禁止民间对两种大钱的私铸和抵制。而在史思明一方,为了筹集军费,也发行了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都是一钱当百钱,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比唐朝控制区还严重。
虽然战事出现了缓和,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朝的朝堂平静了。事实上,安史之乱的恶果已经显现,唐朝的宗室和中央政府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于是,除了史思明的叛乱,全国各地也出现了其他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