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诅咒与祝福(二)
礼萨汗痛定思痛,也逐渐明白不能依靠英国。当时正是纳粹德国扩张的年代。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纳粹德国的罪恶,但在当初,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还没有显形,世界被纳粹德国的快速经济恢复能力所震惊,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德国。礼萨汗也不例外,决定与德国建立友好关系,牵制英国和北方的俄国。
这个决定让他付出了王位的代价。1941年,在英国的主导下,礼萨汗被推翻。伊朗王位让给了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也就是伊朗的末代国王。
虽然国王换了,但伊朗和英国人的纠葛还没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朗与英国争执再起。
即便是20世纪30年代改了合同,伊朗仍然是吃了大亏。1947年,伊朗政府可以从自己国家的石油开采和销售中获得1988万美元(主要是产地使用费和税金),而英国政府却可以获得5600万美元(红利和税金)。这还不是全部,由于英国控制石油销售,伊朗人购买石油反而要花高价,而英国海军部却获得了大量的廉价石油。
伊朗人希望借照沙特阿拉伯与美国的经验,与英国人重新谈判,获得更加公平的待遇。但是,在与伊朗打交道时,英国人仍然是一副老大帝国的面孔,不乐于做出太多的让步。
英国的强硬让伊朗国内一拨最激进的人获得了借口,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半分,而是要将英国人彻底赶走。对于伊朗人来说,俄国和英国是两个最难打交道的国家。赶走英国人,将石油国有化,就成了伊朗石油政治最激进的步骤。
推行这一步骤的是首相摩萨台。他本来是一个少数派的议员,以激进态度闻名于议会,善于通过煽动群众来逼迫议会出台左倾议案。在摩萨台之前掌权的是一个温和派首相,由于他不支持石油国有化,被激进的群众杀害了。老首相死后,摩萨台成了他的继任,并主持了石油公司国有化运动。
这个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民意基础,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为他拍手叫好。但这次运动却让伊朗陷入了经济危机。英国人对国有化作出的反应,是在国际社会上扼杀伊朗石油的空间。在英国人的胁迫下,没有一个公司敢于接手伊朗的石油设施,伊朗的油井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全都陷入了不能产油的困境。
即便能够产油,也没有人能把石油运出伊朗,因为英国人控制了国际航运,任何敢于运输伊朗石油的公司和国家,都会受到英国人的制裁。
伊朗人空有石油却开采不出、卖不掉。英国人花费了巨大力气封锁伊朗,并加紧开发伊拉克的油田,但仍然很难取代伊朗石油供应。双方进入了双输的局面。
在这个结几乎无法打开时,美国出面了。在国际上,能够影响英国封锁的只有美国,而在当时伊朗肯听得进话的,也只有美国。居间调停的结果,是世界各大石油巨头共同成立一个石油公司,英国也加入其中。由这个石油公司再与伊朗签订合同开采石油,伊朗政府可以获得一半的收入。
这个协议的达成,让巴列维治下的伊朗心甘情愿地加入了美国阵营。但在加入美国阵营时,也并非没有裂痕。在签订新石油协议之前,由于首相摩萨台一直反对与外国公司达成协议,也反对美国的提议,不管是伊朗国王还是美国政府,都意识到只有摩萨台下台,才能解决石油危机。
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第一次在中东出手,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摩萨台。
摩萨台虽然被软禁,但他反抗的姿态却成了神话。商人们、普通人大都支持这位能惹事却不能解决问题的政治家。美国人推翻他的阴谋,成了伊朗民间反对美国的第一块基石。到后来,伊朗与美国的对抗,也起始于这次中情局的出手。
在伊朗与英国发生对抗之前,世界的石油秩序是由买家控制的。也就是说,石油消费大国诸如英国控制了石油的方方面面:它们掌握了开采技术、提炼技术,离开了它们,产油国的石油就只是黑色的毒垃圾,无法处理;它们还掌握了世界航运,一旦得罪了它们,产油国的原油就会被封杀在国内,无法销售;它们还掌控着金融系统,其他国家就算买了产油国的石油,离开了它们也无法付账;它们还掌控着销售市场,控制了定价权。
产油国除了与几个大国签订合同之外,几乎没有办法处理它们的石油。而产油国与这些大国达成协议,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伊朗不幸碰到了不肯让步的英国,因为英国将自己的财政绑在了伊朗的石油上;沙特阿拉伯开发晚,有幸碰到了美国,并形成了后来的石油美元格局。
伊朗与英国争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从那次争斗之后,伊朗就成了世界秩序眼中的坏孩子,竟然敢于反抗而不是遵守秩序和屈从自己的命运,而今天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和封锁,都可以从当年英国的措施那儿找到影子。
除了伊朗之外,产油国中还有另一个不肯屈服于命运的国家,它就是利比亚。利比亚对于世界石油市场规则的改变甚至比伊朗和沙特阿拉伯都要大,但它的结局同样令人叹息,至今依然是分崩离析状态。
利比亚的石油资源最初也是由消费国定价,是一种殖民时期半强迫的结果。
1969年,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了利比亚国王,结束了国王制。在之前,利比亚的石油企业控制在欧洲人手中,当然价格也是不合理的。签订的合同期大都是几十年,在签订之初,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宗主国的决定权,收益上石油公司拿大头,产地只能拿小头,更多也是为西方的军事工业服务的。
如果不打碎这种经济绑架,利比亚就无法做到财政自由。它可以等待几十年,等合同过期了,再签订一个较为公平的合同。但即便这样也需要防止重签合同时,这些企业组成托拉斯联合压价。而更让人难以忍耐的是在到期前的几十年里,必须忍受的不平等。
事实上,在利比亚之前,各大产油国都有心抬价,可是由于西方石油公司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没有人能够成功。
卡扎菲革命后,立刻宣布西方给石油的定价是不合理的。他单方面宣布,石油价格不应该由石油公司定,而是应该由产地定。为了实现这个原则,他不惜减少产量,提高价格。世界又等着看西方国家怎么扼杀利比亚,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次,西方的价格联合体却松动了,或者说,在与伊朗的斗争中,西方的态度已经松动了,却还没有冲开,卡扎菲又给了这个体系临门一脚,让西方终于让步了。
从此以后,石油的定价权从石油公司转移到了产油国手中。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从此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产油国发了大财。
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组成了托拉斯,疯狂抬价,让全世界遭受了两次石油冲击。而这一切都是从卡扎菲上校的抗争开始的,他无意间让世界知道,西方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大,第三世界只要足够强硬,就能够夺回商品定价权。
但卡扎菲的例子又是无人能效仿的。事实上,第三世界到处充斥着原材料出口国,从钻石、黄金、铜、钴、铁,到咖啡、可可、花生、象牙、动物,都被人为地压低了价格。许多人都从卡扎菲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希望能够抬高价格,获得更大收益。但大多数国家的抬价行为都失败了。因为除了石油之外,其他物资的替代性太强,都无法形成有效垄断。
卡扎菲的成功还给利比亚带去了两个影响,一个是外部的,另一个是内部的。
外部影响是,从此第三世界将他看成是英雄,而其他地区则将他看成是个无赖,利比亚与西方开始了数十年的“冷战”,直到卡扎菲政权被推翻。
内部影响是,卡扎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妄图成为阿拉伯世界和非洲世界的双重领袖。他也很享受这样的幻觉,不断地指导其他国家应该怎么做,将自己的形象彻底和“反帝”绑定在一起。
依靠石油收入,卡扎菲将事业铺得很广。在阿拉伯世界,他曾经支援巴勒斯坦抗击以色列,对以色列航班搞恐怖活动,还给巴解组织送去了不少武器。他曾经指责埃及在纳赛尔死后变质了,支持埃及国内的反对派。他不断地呼吁阿拉伯国家大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他以身作则,尝试过不同的合并方案,首先想和埃及、叙利亚联合组建国家,失败了,又和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谈,也没有成功。
在世界范围内,从英国的北爱尔兰,到西班牙的巴斯克,他支持了各种各样的反政府武装。在非洲,他的活动更加频繁。几乎所有反政府武装都受到过他的资助,如在摩洛哥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埃塞俄比亚控制的厄立特里亚地区,西非的尼日尔、马里、乍得。卡扎菲也并不是只支持反政府武装,那些能够和西方对着干的政府也都获得过他的资助,比如乌干达独裁者阿明。
但当他不断地把自己打造成世界领袖时,利比亚本国的变化却很有限,也丧失了发展的空间。到了阿拉伯革命时期,卡扎菲终于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他被自己的国民杀死了。在他死后,利比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人能够再将整个国家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