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西藏阿里皮央79号窟中的女神像

书名: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本章字数:2402

在西藏阿里札达县象泉河流域发现的东嘎·皮央石窟遗址,是20世纪以来西藏佛教石窟寺考古的一个重大收获,这个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过去中国佛教石窟分布链条上的一个缺环,将我国新疆、西藏的石窟遗址连成一线,与西域和祖国内地的石窟寺遗址群相呼应,而且这处石窟群也是迄今在世界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存。在不少石窟中残存的精美壁画,无论是从绘画技法,还是从风格题材等方面来看,都具有西藏高原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格和周边地区的艺术家们对于东亚佛教壁画艺术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皮央石窟群中,有一座编号为79号窟的礼佛窟,这座窟位于皮央石窟群第Ⅰ区内,开凿在砂砾堆积的崖层中,是一座有壁画和彩塑的礼佛窟,为当年僧人和信众们修行、观想之所。这座体积不大的石窟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窟门已经坍塌不存,后世在此窟的窟门外挖出一个长条形的通道以供进出,由于甬道口狭长,仅可容单人侧身通过,所以这座石窟也被当地群众俗称为“狗洞子”。

进入石窟内,可以观察到石窟的大体面貌:窟室为方形单室,进深4.2米,面阔3.52米。北壁中间凿出一龛室,在其东、西两段壁面上均绘有壁画,上方用一排兽首衔绶带垂幔纹作为装饰性纹带,下方分排绘制化佛小像和护法女尊像,从女尊像手中所持物判断,应系金刚索、金刚灯等各类金刚女尊像。另在各尊小像的一侧可见宝瓶、莲花等吉祥图案。南壁在与北壁相对的位置上,也开凿出一龛室,龛室内原绘有壁画,现大部已残损不存。从龛室内残存壁画来看,绘有山林、林中洞窟以及窟中修行者等画面,可能系反映洞中修行的场景。另外,在南壁龛室的外侧,也残存有部分壁画,上方圆形图案中绘有宝伞与宝幢,下方为护法神像,但已破损严重。

壁画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多尊金刚女尊像组像,造型极为生动优美。她们头梳双髻,耳佩大环,丰乳细腰,手执各种法器,身体自然向一侧倾斜,上身赤裸,下身着宽松的长裙,结跏趺坐于双层莲台之上。按照佛教典籍的记载,她们均为金刚界曼荼罗三十六尊中的成员,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美女组合”。

在南壁龛室外,上方绘有一尊护法神,周边带有火焰形的背光,头发上立带卷,双眉倒竖,两眼圆睁,额部有束结的发带,耳佩大环,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双手紧握铁锁,从形态上看应为金刚界曼荼罗中四摄菩萨之一的“金刚锁菩萨”。下面的一尊女神像和这尊护法神威猛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她头结高耸的发髻,发上饰有三花冠,细腰丰乳,体态修长,上身赤裸,下身着裙,结跏趺坐于莲台,双手合十,身旁有灯,由此可以判定她当为金刚界四摄菩萨中的“金刚灯菩萨”,象征光明女神。

北壁上绘有“金刚歌”与“金刚舞”,这两幅尊像左右排列,左面一尊手持三弦琴,右面一尊因手持法器画面剥落已无法辨识,但从形态来看,正在舞动之中,由此可以推测这两尊女神像可能分别为金刚界曼荼罗三十六尊中的“金刚歌菩萨”与“金刚舞菩萨”,是女神众像中的“歌舞女神”。

细细地观摩这几尊女像,一种灵动、丰满、充满活力的艺术气韵扑面而来。她们的造型都是细腰丰乳,手臂修长,艺术家们采用强烈的晕染法,以夸张的笔触勾勒出女性高耸的双乳和紧致的小腹,虽然她们都是席地而舞,但上身那条飘飞的彩帛,让你感到她们随时可以起身跃动。她们结实的双腿被包裹在一条宽松的围裙中,艺术家们用平实的手法绘出了围裙质地的厚重感,上面的纹样既有规整的方格形几何纹,也有团花和联珠纹,都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

从石窟壁画总体的艺术风格来看,可以初步确定其绘制时间为11—12世纪,正是古格王朝建立之后佛教最为兴盛时期的艺术杰作。据有关史书记载,在古格王国早期的益西沃时代,曾建立过八座最早的佛寺,其中就有皮央寺,可见皮央石窟的开凿年代应当也不会太晚。到了11世纪初期,随着佛教的发展,古格王国又派员对皮央寺进行过改扩建。很有可能在这个时期,皮央石窟也迎来了一个较大的发展阶段。皮央石窟79号窟内壁画的色泽、题材和艺术风格,和大体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东嘎石窟1、2、3号窟的壁画,以及托林寺迦萨大殿角塔中出土的壁画、现位于印度的塔波寺主殿中的壁画,都有许多相似的特点,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克什米尔风格的显现。

皮央石窟79号窟中的这些女神像,从艺术史的角度观察,她们都有着明显的受克什米尔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首先,从造型上看,这些女神像都采用了当时克什米尔艺术中喜用的高光晕染法,人物的肌体呈块状凹凸,赋形具有立体感。其次,她们的头饰、所佩的璎珞和发冠,也都具有同时期克什米尔艺术中菩萨像的特点,她们身上所包裹的围裙上的图案和纹饰,都是这个时期克什米尔织物上常见的纹饰。最后,这些女神像头光中的细细的光芒线条,弯曲如蝌蚪,被称为“蝌蚪形的光芒线”,也是克什米尔风格的特点之一。

在古格王国的早期佛教石窟壁画中出现这样一些来自域外的艺术特点,让我们不能不联想到古格王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仁钦桑布大师。仁钦桑布大师出生于古格王国,十三岁即出家为僧,十七岁便踏上了前往克什米尔求法的道路,一生中多次到克什米尔地区、印度东部、尼泊尔等地求法。当他不畏艰险在多年之后学成归来之时,他的随行队伍中,便有了由他所迎请来的克什米尔艺术家和工匠的身影。据《大译师仁钦桑布传略》等史料的记载,这些克什米尔艺术家和工匠参与了古格王国境内许多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营建工程。而在仁钦桑布大师的一生中,足迹遍布古格大地,据称曾主持修建了108座佛寺殿堂和300余座佛塔,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佛教遗迹。

读罢古格王国早期佛教史,当我们走进这座小小的石窟,面对着这些栩栩如生的女神壁画,透过历史的烟云,眼前不禁又浮现出仁钦桑布迈着坚定步伐朝着古格大地走来的形象。在他身后紧紧跟随的,还有来自克什米尔的艺术家团队。而在这支队伍的身影之中,似乎还可以看见这样一群载歌载舞的克什米尔美女,她们随着大师踏上这片神秘的高原,她们的倩影也永远地定格在古格的土林和大漠之中,为后世留下一页珍贵的历史画面。

写作于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