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三月彻天红,关东六主泉台笑(二)
历史,有必然性。但偶然性,有时候在关键时刻也会露出它狰狞的、危险的、不可逆转的面目。
始皇帝咽气,当其时也,无论丞相李斯还是皇子胡亥,真还都没有他想。焦灼间,他们只想着马上拥嬴政尸体归返咸阳,召回皇子扶苏即位,使大秦帝国尽快回归正轨。
此时此刻,一个蛰伏已久的小人,忽然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就是心怀叵测的宦者赵高。他先以利齿说服了皇子胡亥,然后开始激劝李斯,争取这位秦国第一号朝臣也加入阵营,参与自己废长立幼的阴谋。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秦始皇暴崩后决定秦帝国命运的那关键的几个时辰,进行了非常文学性的描述:
(赵)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李)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赵)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李)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
(赵)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计而定之。”
(李)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
(赵)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
(李)斯曰:“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
(赵)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见之晚?”
(李)斯曰:“吾闻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
(赵)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李)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于是(李)斯乃听(赵)高。
(赵)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
上述记载,简直就是电视剧剧本的一个完美桥段。从赵高和李斯两人对话当中,可以发现,赵高的口才那真是超级一流。此人腐身绣口,能把智商和情商都高人三头的大秦丞相李斯说得心神恍惚,最终得其所愿。
赵高、李斯见面伊始,赵高没有任何废话,他马上开门见山,劝说李斯应该和自己一起,矫诏拥立胡亥为帝国继承人。
乍听此言,李斯即刻断然拒绝。
赵高呢,早已洞见当时李斯心内的小九九,马上就说:以德以能以功,你李斯都不如现在正和扶苏在一起守边的蒙恬。扶苏这个人,性情刚毅,他即位后,肯定委任蒙恬为丞相。到时候,你肯定难以善终。而相比之下,胡亥为人慈仁敦厚(性情懦弱没本事),你如果对他有拥立之功,定保富贵!
赵高一席话,说到李斯痛处。毕竟秦始皇在世时,自己从前在焚书等事件上,得罪过公子扶苏。内心深处,他对于新主很有不安之感。但此时,他还不了解赵高的真实目的,兀自嘴硬装忠臣,赌咒发誓,说自己不会做出对不起社稷和先帝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李斯,也不能说他百分之百地假装忠臣。始皇帝多年来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公子扶苏又是贤德好人,从选贤治国角度选择大秦帝国继承人,自然非公子扶苏莫属。
赵高心中有谱,他继续动之以利,晓之以理,大说什么“逆可顺之、顺可逆之”一类的道理,劝说这位大秦丞相应该识时务。
低头思忖,李斯心乱如麻,感慨万千。言不由衷,还得表态,他便举出历史上晋国改太子,齐国兄弟争位以及商纣王杀戮宗亲的事例,举一反三,认为这种废长立幼的事情大不祥,最终会导致亡国之乱。
话虽如此说,赵高已经从李斯的絮絮叨叨中,听出了一些端倪。李丞相现在这种委蛇与逡巡的态度,已经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太想保住自己的相位了,他太想自己的宗族依旧富贵荣华了,他太不想在都城咸阳看到扶苏和蒙恬决定自己和家族日后的命运了。
于是,赵高接着劝之以理,诱之以利,表示说:如果李斯听从自己的建议,拥立胡亥,肯定富贵无边;如果不听,下场肯定是身死人手,祸及子孙……
矫诏拥立,事关重大。李斯思虑久之,泫然涕流。沉默,就是允从。至此,李斯终于“从”了。
李斯之所以顺从赵高,并非是大宦官派人持刀挟持性命威胁下的心理防线崩溃。当其时也,赵高,不过是一个阉奴宦者。作为丞相,一声呵斥,李斯即可让从人把赵高绑起杀掉。
而赵高呢,他对人性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对李斯这种秦廷中追功逐利之辈,更是了如指掌。所以,他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劝说身为丞相的李斯,参与自己和胡亥密谋的这个惊天动地的大阴谋。
没有李斯参与篡改遗诏,按照秦国体制,以胡亥之能和赵高之力,根本不能成事。
那么,李斯也是年近古稀老臣子了,为什么赵高一席话,就使得他最终背叛了始皇帝的遗愿,把自己和秦国的命运交给一孺子一阉奴了呢?
无他,私心杂念使然。一直潜伏于李斯内心的功利欲望,最终主宰了这位聪明人的决断。决定是艰难的,后果是严重的。他的默许,不仅把他自己和宗族性命拱手于人,也把威威赫赫的大秦帝国,送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赵高,一个阉宦;李斯,一个大臣。双方身份虽然大异,但有一点非常一致,那就是,这两个人都是以“人性本恶”作为人生哲学基础,以功利追逐作为人生目的。
纵观李斯一生,艰难苦恨,也真不容易,细细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从担任郡小吏到学成于荀子;第二,从依附吕不韦到秦国统一。这期间,由于“郑国渠事件”,李斯差点被逐出秦国;第三,即是李斯担任丞相以来到秦始皇驾崩这一鼎盛时期;第四,也就是从流泪从了赵高和胡亥那一刻起,直到不久的将来自己备受五刑而死、三族被杀的那一刻。
作为出身贫寒的庶族士阶层,李斯的成功,绝对是那个时代白手起家、自我奋斗的成功典型,用现在的时髦话语,叫“裸奋”。但也恰恰因“裸奋”成功,使得贫贱出身的李斯始终缠绕于富贵得来不易的思虑。最终,这种思虑,也成为他不择手段保留功名利禄的思想负担。
位极人臣,诸子皆尚公主,诸女悉嫁宗室。此时的李斯,富贵荣华到达顶峰。但也恰恰在这个时候,他最害怕最恐惧的事情,就是失去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一切!
当李斯眼睁睁看着胡亥手下带着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的始皇帝“诏书”出发的那一刻,这个绝顶聪明之人的内心深处,肯定会涌起一阵阵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