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热火烹油王莽(一)

汉哀帝去世,没有儿子。

此时此刻,汉哀帝的奶奶傅太后、母亲丁太后,都已相继死去。所以,未央宫内发号施令的人,自然是太皇太后王政君了。

虽然年已古稀,王老太太还是异常灵动,她在哀帝死去的当天就开始行动,到未央宫拿到了代表皇权的玉玺。而后,她立即传召大司马董贤,语气汹汹,问他哀帝丧事如何办理。

董贤这个人,真不是大奸大坏之人。事到临头,他没有任何主见,忧心忡忡之下,竟然无言以对,只得免冠伏地,表示道歉。

看到身为大司马的董贤如此表现,太皇太后王政君就说:“新都侯王莽,从前以大司马的身份负责过先帝的丧礼,对程序非常熟悉,我让他帮你办事吧。”

这个时候,假如董贤有一点能力、有一点私心、有一点反抗意识,凭借他当时作为大司马可以调兵的权力,完全是能够反抗一下的。但董贤毕竟只是哀帝的同性恋伴侣,他没有任何政治野心,马上就同意了太皇太后的意见。

王政君马上让人驰报王莽,命他入宫统领禁军,主持天下政事。

王莽一朝权在手,马上来行动。根据姑姑王太后的指示,即刻禁止董贤再入宫办事,严防他和禁卫军有联系。

董贤得知消息后,惶恐无限,到了宫门前,免冠徒跣,跪地叩首。

很快,诏旨内出,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董贤年少,不懂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收缴大司马印绶,罢遣归第!”

得到这份免职诏书,董贤深知自己的末日已到,即刻和老婆在家中自杀。其家人更害怕,半夜就把两口子埋葬了。

王莽对董贤忽然“自裁”的举动感到吃惊。确实,堂堂一个有兵有权的大司马,还不如待宰小鸡呢,连挣扎一下都没有,就弄根绳子把自己吊死了?

王莽以大奸之心度人,怀疑董贤诈死,派人把董贤夫妻的棺材挖出来,弄到狱中仔细验看。

最后,查验棺内两具死尸后,王莽舒了一口气,命人把董贤夫妇的尸体埋在狱中空地内。

最终,汉哀帝花费无数钱财为同性恋伙伴大修特修的坟墓,董贤也无福消受。

听说董贤也死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终于叹了一口长气。这口气,憋了六年了。看着侄子王莽,老太后王政君悲从中来,不能自抑。这泪水中,有悲伤,更有喜悦。

哀帝死了,老王家苦尽甘来。

很快,王政君下诏,让满朝公卿推举可以代替董贤做大司马的人。

王莽本来就做过大司马,声名卓著,又是太皇太后近亲。大家心里跟明镜一样,马上众口一词,都推举王莽复任大司马。

借坡下驴,王太后下诏,任命侄子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军权、行政权,一朝全部回到自己娘家侄子手里。

这样一来,汉哀帝死后,王氏外戚家族一下子反攻成功,重新把持了汉朝的军政大权。

重新执政之后,王莽需要大肆宣扬被推翻的政敌的过错,这样,才能在道义上高人一头。于是,王莽授意大司徒孔光上奏,历数董贤所犯罪状。

孔光看到董贤倒台,正惶恐着呢,看到王莽给自己这个机会,这老儒生马上奋笔疾书,一脑袋胡须、头发丝乱动,口诛笔伐,强烈要求向天下公布董贤罪恶,严惩其家属:

(董)贤质性巧佞,翼奸以获封侯,父子专朝,兄弟并宠,多受赏赐,治第宅,造冢圹,放效无极,不异王制,费以万万计,国家为空虚。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受赐不拜,罪恶暴著。(董)贤自杀伏辜,死后父恭等不悔过,乃复以沙画棺四时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著金银日月,玉衣珠璧以棺,至尊无以加。恭等幸得免于诛,不宜在中土。臣请收没入财物县官。诸以(董)贤为官者皆免。

孔光这个人的人品确实也差,他以前和董贤的父亲是老同事。如今董贤死了,孔光找碴说董贤的父亲给儿子收尸的棺材上面的图画僭越,强烈要求朝廷收没董家财产充公。最有趣的是,孔光还在奏疏中要求罢免这几年凭借董贤关系得官的人——要知道,他在哀帝时代能得保其位,他的两个侄子能得封为郎官,都是哀帝看在董贤面子上才答应、赐予的。

董贤和哀帝尸骨未寒,孔光就倒打一耙,确实是个官场老滑头。

王莽看到孔光的奏疏,会心一笑。于是,根据这位大司徒的“建议”,朝廷把董贤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与董氏其他家属,全部迁到合浦,并逼迫董贤的母亲回老家巨鹿禁闭。

于是附顺(王莽)者拔擢,忤恨者诛灭,以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甄)丰子寻、(刘)歆子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皆以材能幸于(王)莽。(王)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

(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

通过对董贤势力的清算,王莽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建立了稳定的打手班子。从此,党同伐异,开始了独揽大权的经营。

作为最大威胁的董贤势力,如此容易就全然消除,王莽感觉很不过瘾。很快,他就以姑姑的名义,把成帝皇后赵飞燕和哀帝皇后傅氏都废为庶人。

这二人都很“懂事”,接到诏旨后,皆当天自杀。

站在未央宫高大的台阶上,极目远眺,王莽想到了更多的事情。人死了,事儿也还没完。想起昔日哀帝祖母傅太后将自己远贬到新都,旧怨顿时涌上心头。于是,他马上给姑姑太皇太后上疏,奏称:

“定陶共王刘康的母亲傅太后、哀帝的母亲丁姬,她们不遵守藩臣姬妾礼仪,坟墓竟然建得跟元帝陵墓一样高,安葬时,其尸身中都携带‘皇太太后’(傅太后)和‘皇太后’(丁姬)玺印,依据汉律,皆为逾制。建议挖开傅太后和丁姬的坟墓,取回玺印。傅太后尸体,应该运回定陶封国,重新安葬在定陶王刘康的坟墓旁边。”

刨坟掘墓这种事情,如果仇恨没到一定的地步,一般都不会干的。踌躇久之,想起傅太后竟敢当面称自己为“老妪”,往事并不如烟,旧恨涌上心头,太皇太后王政君就同意了侄子的要求。

听说王莽要挖坟,而且挖的是前太后的坟,老百姓都乐坏了。傅氏、丁氏家族确实名声太坏,这两大家子人多年来欺男霸女,骄奢淫逸,更可气的,两个人的坟头还修建得这么高,大家恨不得马上平毁扒开,顺便看看能否捡点值钱的东西。

王莽令下:挖!

摩拳擦掌,锹铲飞舞,十多万人大干了二十多天,才把傅太后、丁太后两座坟头铲平、挖开、起棺。

谒者护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汉书·外戚传》)

傅太后坟头垮塌,丁太后坟里喷火,其实都不是什么死人怨气宣泄的灵异事件。前者属于施工事故,后者因为丁太后尸体在缺氧封闭的环境中分解,变成了可燃沼气……

总之,刨坟这事儿挺刺激,大家都兴奋,金缕玉衣,都是上好玉片,稀里哗啦,从两具尸体上被撕扯下来。这些东西倒没什么,王大司马最在意的是玺印。

于是,几个干吏撅着屁股摸了半天,终于把傅太后和丁太后的玺印都找到,洗干净之后,上呈王莽。

玺印,象征着权力。就是死了,也不能让这两个妇人带到阴曹地府里面去。至于两位前太后的尸体,办事人员胡乱找了两口薄皮棺材,把尸骨装了进去。清理完现场之后,为了警示后人,王莽还派人用荆棘把两位前太后的坟墓原址围了一圈。该干的,不该干的,都干了。

但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值得王政君、王莽姑侄大费心机:哀帝死了,需要找个人接班啊!

有汉哀帝的前车之鉴,太皇太后王政君和侄子大司马王莽商量久之,达成一致意见:再不能弄个成年小伙子来当皇帝!

于是,挑来拣去,姑侄二人选择了汉哀帝的堂弟、也就是汉成帝另外一个侄子,中山王刘兴之子刘衎。

当时的刘衎,年仅九岁,是为汉平帝。

《汉书·平帝纪》开宗明义就说:“帝年九岁,太皇太后临朝,大司马(王)莽秉政,百官总己以听于(王)莽。”

王莽时代,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环顾宇内,几乎没有任何敢于和自己叫板的对手,王莽感到飘飘然。自己为所欲为的时代,应该开始了。

无论如何,王莽都是一个谨慎的人。想到自己毕竟是个容易引起非议的外戚,确实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站到最前排。于是,他推出三朝元老、名儒孔光为丞相、太师。这样一来,孔光在名义上成为群臣之首。但这个圆滑世故的老官僚心知肚明,深悉自己今天的荣耀都是人家太皇太后王政君和他侄子王莽给的。如果稍不听话,说不定自己的下场比董贤还坏。

诚惶诚恐,孔光心甘情愿做个幌子,凡事皆唯王莽马首是瞻。

先前,西南夷部落派人送来过“白雉”,至此,王莽开始拿着鸡毛当令箭。汉朝长安的政客们开始蠢蠢欲动了。

我们今天的人可能奇怪,白雉,不过是白色野鸡罢了,有什么稀奇?

在汉代,白雉,象征着祥瑞,象征着天下安定。典籍《尚书大传》中记载,交趾南面有个越裳国,在周公摄政六年使得天下太平的时候,曾经派人骑着大象,带着几重的翻译人员,跋涉迢迢,来到中原敬献白雉,敬崇中国出了圣人。如今,一样的地方一样的鸡,忽然重现汉朝,那么,王莽显然就是周公转世重生。

为此,马上就有吹捧王莽的大臣上奏太皇太后,说白雉出现,就是上天降下祥瑞,证明王莽王大司马乃安定汉朝的大功臣!他的功劳,和当初萧何萧相国一样,朝廷应该增封他食邑三万户,和当初宣帝时代霍光受赏一样!

见大侄子得到群臣如此拥戴,太皇太后挺不好意思,就在临朝的时候对公卿大臣们说:“你们这样表扬王莽王大司马,是因为他真有大功值得荣显呢,还是因为他和我是亲戚关系才夸赞他呢?”

王政君毕竟是个不谙政事的老妇人,瞧这话问的!

群臣即时跪地一片,挨个表态,拍胸脯说:正是因为王大司马的盛德,才感动天地,降下白雉。王莽如此大功,应该封他一个汉朝前所未有的爵号:安汉公。这样做,才能上应古制,下顺民意。

太皇太后听了这些话,非常满意,就让尚书省具体操办此事。

王莽的演戏才能又开始显露了,他百般谦让,反复推托,就是不肯接受封号和封地。最后,他竟然装病在家,拒绝接受封地和封爵。

王莽退到幕后,该王莽的心腹大臣们上场了。这些人纷纷向太皇太后表示:大司马肯定是想先让孔光等大臣受到荣显,他才心安。

太皇太后听了,还挺感动,觉得自己这个娘家侄子就是懂事,马上下诏,升孔光等四人的官职、增封四人的食邑。

孔光等四个心腹受赏后,王莽还装,依旧称疾在家。

于是,群臣复奏,说王莽大司马一直谦让,朝廷更应该重重嘉赏,明重元功。否则,就会让朝廷百僚和天下百姓失望!

于是太皇太后下诏,封王莽为“安汉公”:

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莽,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

演戏到这份儿上,还没完。王莽假装惶恐,不得已拜受策命。但他只表示自己只能接受“安汉公”这一封号,退还食邑封地。

群臣呼天抢地,又在朝堂上集体拥戴,坚持要王莽接受封地。人家王莽接着拒绝,并表示说,应该荣宠汉朝的诸侯王后代,增封高祖以来的功臣子孙,大者封侯、或赐爵关内侯食邑,然后推及在位的王侯,各有第序,人人有份。

由此一来,在大司马王莽的力推下,汉朝那些既得利益者可谓一时间利益均沾,大伙都高兴。

有人可能会问:王莽推掉了那么多增封的食邑,没得到实惠啊,一个“安汉公”的虚号,有什么意思呢?

太有意思了!

汉朝的“三公”,是指朝廷中最尊荣的三个官位,并没有“公爵”这个层级。“万户侯”才是汉朝最高的封爵。所以,只有萧何、霍光这样功劳特别大的大臣,才能得到“万户侯”的封赠。

太皇太后所颁封王莽为安汉公的诏书中,有“复其后嗣,畴其爵邑”之语,这八个字不是虚词,是指王莽这种有特殊功勋大臣的后代子孙袭爵之时,封邑不会得到任何削减。

汉朝没有公爵,但周朝有,即公、侯、伯、子、男五个层级的爵位。王莽给自己弄个在名义上仅仅次于周天子的“公爵”,就是先把自己当成汉朝最高等级的诸侯,以此凸显自己高于汉朝所有的侯爵,甚至高出昔日的萧何和霍光。遥想当年,萧、霍二人,劳苦功高,都不过是“万户侯”而已。

可见,当时汉朝虽然王侯众多,但“安汉公”这个爵号,只有王莽一人享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后的戏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演下去了。日后,曹魏、司马晋、南朝刘宋、北朝高齐,开国者都是有样学样,走王莽这个路数。

从实际角度看,王莽的这个“安汉公”,他当时虽然假模假式推掉了朝廷给自己的食邑,但他的家人亲属都有功,都要受赐。这些人的封赠前后加起来,食邑总数多达六万五千多户。王莽家如此庞大的食邑,当时连汉朝的直系诸王都没这么多。因为先前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刘氏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少。

凭借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王莽才有更多的钱财去买通朝中的官员,才有足够的粮食,才能有事没事就和天下百姓“雨露共沾”。

莽既说众庶,又欲专断,知太后厌政,乃风公卿奏言:“往者,吏以功次迁至二千石,及州部所举茂材异等吏,率多不称,宜皆见安汉公。又太后不宜亲省小事。”令太后下诏曰:“皇帝幼年,朕且统政,比加元服。今众事烦碎,朕春秋高,精气不堪,殆非所以安躬体而育养皇帝者也。故选忠贤,立四辅,群下劝职,永以康宁。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对安汉公,考故官,问新职,以知其称否。”

于是莽人人延问,致密恩意,厚加赠送,其不合指,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

如今,王莽都成“周公”了,也要有“周公”的权力啊。当时,姑妈太皇太后都七十三岁了,本来就精力不济。再说,姑妈垂帘听政,肯定不如自己直接当政。于是,王莽就暗示公卿上疏,规劝太皇太后不应该再费心劳神、省察小事,对于两千石级别官员的考察和任免,应该由安汉公王莽负责。

太皇太后一看奏疏,马上批准,她还真乐得能多享受一些清闲呢。

太皇太后下诏公告全国说,皇帝年纪小,我年纪大,除了封爵的大事要报告给我得知以外,其余州牧任命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任免事项,皆由安汉公等人主持。

这样一来,汉朝的组织人事权,都落在王莽手中。为此,《汉书》说他“权与人主侔矣”。王莽的权力,确实和皇帝差不多了。

爵号有了,封地有了,人事权有了。接下来,王莽就要开始大张旗鼓地搞宣传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