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龙雌凤相对决
宋太宗的北伐与萧太后的南征
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君臣以“先南后北”的政治方针,逐个拔掉南方各地的割据小国。但宋朝的心腹之患,夙夜之叹,仍然是雄踞北方而且占据幽云十六州的辽朝。
考据辽朝之兴,与中国历史上五代的后梁几乎同步,直到金朝崛起,才给这个“国家”以永劫不复的一击。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代,与后唐常有战争发生,负多胜少,鲜有机会踏足中原地区。即便如此,当时吴越的割据者钱镠很有“远见”,于915年就曾派人迢迢千里向阿保机“入贡”。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时代,契丹人很是风光:沙陀人石敬瑭为了代后唐而起,不惜给比自己小数岁的耶律德光当“儿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之战略要地,种下中原王朝数百年祸端。后来,耶律德光亲自率军灭掉不听话的后晋,生俘末帝石重贵。后晋大将刘知远建后汉,也不得不向辽国称臣纳贡。同时,江南的南唐国主李昇也“遣使来贡”。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同母弟刘崇在太原又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北汉”,仍旧给辽朝当“儿皇帝”。
后周时代,辽朝正值穆宗时期,此人昏庸嗜酒,残暴好杀,但辽朝国力并未显现颓势,故而郭威一直未敢打北伐的主意。后周世宗柴荣继位,曾大败北汉主刘崇于高平,但接下来的晋阳之战,师老城下,又值溽暑疾疫,后周军队最终狼狈撤离,废损军人、辎重无算,失败而归。
后来,世宗采纳王朴“先南后北”策略,攻下后蜀、南唐数州要地,一时间使得诸国皆惧。
在后周即将统一江南时,辽朝兴兵击北,屡屡侵扰。世宗挟数万精师,下定决心伐击辽朝。959年,世宗出军不到50天,几乎兵不血刃,就攻下易、英、瀛三州之地,正拟大举进攻幽州,世宗皇帝却忽遇暴疾,不得不下令班师回朝。
宋朝建立后,先后灭掉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迫使泉漳和吴越也俯首归命,仍旧沿袭后周世宗“先南后北”的战略。
北汉作为宋与辽之间的缓冲地带,暂时让它存在也是宋太祖的计谋之一。
宋太祖在征南战争期间,与辽朝基本上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契丹入寇则严拒,但平时严禁边境宋兵主动挑衅对方。
当然,开宝二年,宋太祖也曾亲征过北汉,并在阳曲和定州大败前来救援的辽朝军队。最终,仍旧因为太原城坚墙厚,又恐契丹大军后至,宋军还是未占什么大便宜,掉头而去。
审时度势,当时的北宋,确实没有力量贸然与辽朝相敌。军事方面,宋朝在开宝年间总军力达30多万,但极其缺乏马匹;反观辽朝,传统的游牧民族,有轻骑约50万众,又皆为能征惯战之士,可谓雄视北方。
经济方面,承五代乱世之余,宋初的经济实力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加之连年兴兵,赋税难出,支撑大规模的消耗战根本无望;而辽朝方面,“幅员万里”,“冀北宜马,海滨宜盐”,特别是燕云十六州之地,人口众多,赋税来源丰富,连幽州也成为辽朝的“南京”。北汉与宋朝开仗,辽朝竟能一次就拿出20万斛粟对这个附庸国进行支援,可以想见其经济实力。
直到南方统一后,赵匡胤才在开宝九年秋命令党进、潘美等大将兵分五路,准备统一北方。
唇齿相依,辽朝方面派大将耶律沙提大军入援,双方小规模地进行了一些接触战,宋军不敌,退军而还。许多迹象表明,这次出军仅仅是宋太祖的试探性进攻。不巧的是,同年年底,宋太祖就暴崩,没有实现他一统北方的大业。
书生总爱纸上谈兵。南宋的陆游就曾对宋太祖“先南后北”之举表示不满,认为宋太祖首先用兵南方诸地,使得师劳兵疲,最终在打北汉时已经力不从心。大儒王夫之也曾探究过宋太祖首先北伐的可能性,认为赵匡胤如果一开始就率大军与辽朝抗衡,说不定会有所成就……
所有这些议论,皆是事后诸葛亮,因为历史不能假设。即使在后周世宗所向皆捷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原军队也并未真正与契丹劲旅交过手。天假其年,如果世宗不得暴病,后周军队得以继续北上,鹿死谁手,还真不能判定。乍胜乍败,也是兵家常事。
赵匡胤建宋之初,国祚未稳,假使他挥兵北伐,万一有个闪失,很可能国内立即发生兵变,这种巨大的风险是王朝开国者承受不起的。所以,宋太祖先南后北之策,在当时也算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