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严肃的滑稽剧(一)
宋真宗君臣的“天书降神”及泰山封禅
宋真宗在位近26年,人不是坏人,但实话实说,他除了“澶渊之盟”之外也没做过太多好事。
后人一想到他,只有两件事情让人“惦记”:一是澶渊之盟;一是“天书封祀”。
“澶渊之盟”虽是“城下之盟”,仔细推之,利大于弊,对于特别爱面子的中原汉族统治者,也不是特别过不去或者丢脸的事情。偏偏王钦若这个小人,为了排挤陷害寇准,硬把“澶渊之盟”说成耻辱不堪的事情,让宋真宗为此郁郁寡欢,吃不香,睡不着,天天与自己较劲,越想越闷,总觉得应该再办成一件漂亮事冲淡“澶渊之盟”带来的心中阴影。
从性格上讲,宋真宗属于那种感性的君王。从智商上讲,宋真宗更是中上之君。正因如此,宋真宗心中一有疙瘩,还就真难解开。
郁郁寡欢之间,宋真宗就问王钦若:“我现在该怎么办?”
王钦若善揣人意,知道宋真宗心中厌战畏战搅成一团,便先用话来激:“陛下您如果能再亲自带兵北伐,攻取幽燕之地,肯定能洗刷澶渊之盟的城下之耻!”
宋真宗更不高兴,心想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有这魄力,当时我就不与契丹讲和了。这些“心里话”还不好直接和臣下说,宋真宗便敷衍:“河北百姓,刚刚喘口气,我不忍心再起战事把他们陷于死地。爱卿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能让我扬眉吐气的事?”
王钦若摸着自己脖子上的肉瘤,故作沉吟状,良久,他回答说:“陛下如果不用兵,就只能做出一项大功业,恃此镇服四海,夸示夷狄。”
“什么事能是大功业呢?”宋真宗问。
王钦若出主意:“封禅,这就是大功业……但是,要封禅,必须得在天降神瑞的前提下才可以施行……”老王边自言自语边“恍然大悟”:“呵,对了,天降神瑞,哪有那么巧的事,前代帝王不过皆是以人工制造祥瑞罢了,古代贤君也是以神道设教,借上天的名义干大事情啊。”
宋真宗一个劲儿点头。如此容易的“大功业”,令人怦然心动。恰巧,前几日刚刚有个汀州黥卒(类似劳改兵士)名叫王捷的,自称在南康山路上遇见一个姓赵的神道,授给他一个“小镮神剑”。据王捷讲,那个道人就是天上的“司命真君”。此事由宦者刘承珪上报宋真宗,真宗马上赐王捷名王中正。当月,“司命真君”又在王捷家显灵,自称是赵家先祖。
王钦若恰当其时提出“封禅”之事,估计也是善揣上意,知道宋真宗要找心理寄托,马上借题发挥,皇帝一高兴,自己自然会因此加官晋爵。
宋真宗脸上笑意荡开,显然开心不已。但是,他还有顾虑,就问王钦若:“宰相王旦万一不同意怎么办?”
王钦若拍胸脯:“我转告他,说这是陛下您的本意,他应该听话。”
果然,王旦得知皇帝要搞“造神运动”,也不好明确表示反对,对王钦若支支吾吾,勉强表示同意。
宋真宗心里还是不踏实。过了几天,他晚上到秘阁(皇家图书馆)闲逛,遇见值班的大臣杜镐,便忽然问:“爱卿你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古代天降‘河图’‘洛书’的事情,确有其事吗?”
杜镐乃一老儒生,不知道宋真宗话外的意思,他就事论事,回答说:“那些都是古代君王以神道设教罢了,应该不是真有其事。”如此之说,恰与先前王钦若之言偶然相合。
既然古代圣君都这么干,我依样画瓢应该不会出岔子,宋真宗作如是想。
他回宫后,不顾天色已晚,马上派人召宰相王旦入宫,把酒言欢。临别,宋真宗又亲执一把黄金壶,对王旦说:“此酒味道极美,您回家后与妻儿老小一起享用吧。”
王旦回府,打开酒壶一看,里面满满一壶大粒珍珠。王宰相是明白人,知道皇帝以此买自己不再说“不”,从此再不发言反对,天书、封禅之事始作。
转眼到了第二年,即大中祥符元年——宋朝的年号很好玩,基本上一个年号就是那一时期皇帝的所思所想以及国家大事的浓缩。大正月,宋真宗就把宰相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一帮臣子叫到崇政殿,煞有介事地说:“朕在寝殿睡觉,帘幕府帐皆是厚厚的青色织锦,基本上不透光。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时分,朕刚要入眠,忽然卧室满堂皆亮,我大吃一惊,仔细观瞧,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此人星冠绛袍,对我说:‘下个月,应在正殿建一个月的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也是老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身正要答话,神人忽然消失,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十二月一日,朕疏食斋戒,在朝元殿建道场,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唯恐错过神遇。真巧,皇城司上奏说,左承天门屋南角,有一条黄帛挂在鸱吻尖上。朕马上遣人去看,是二丈多长的黄帛,捆扎一物,恰似书卷形状,缄封处隐隐有文字,我估计,这可能就是梦中神人所讲的‘天书’吧。”
看见真宗皇帝这个“主角”演员说了这么多“台词”,王旦等人知趣,马上跪贺:“陛下至诚,感动上天,果然有祥瑞出现”。于是,诸人皆再拜称万岁。
然后,为了更加“入戏”,王旦还依据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说:“天书启封前,应屏去左右旁人。”
真宗皇帝摇头:“说不定天书内容是上天示警,告诫朕施政有缺失,朕岂敢隐瞒呢,还是众大臣一起敬观。”
于是,各位演员各就各位,宋真宗本人也步行至承天门,焚香望拜。
两个太监身手敏捷,蹿上梯子捧下“天书”(估计就是这些人放置的,熟门熟路)。
王旦跪奉,真宗再拜受书。转悠半天,才命陈尧叟启封。
这“天书”还真有字在上面,字古意明:“赵兴命,兴于宋。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甭说,如果“世七百”,仅作“七百年”讲,南北宋加起来,一天当两天算,还差不多是这个数。
待众臣大眼小眼都瞧清楚了,“天书”封藏于“金匮”之中,君臣又再庆贺了一番,并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门”,依此正式改元。
“大戏”开始,再不能停。
以兖州“父老”吕良为代表,有1287人“诣阙”请愿,要求皇帝封禅。这些“群众演员”很卖力,真宗皇帝亲自接见,假模假样地推让:“封禅大事,历代罕行,难徇所请。”“父老”演员们一万个“不答应”:“国家受命立国五十年,已致太平,天降祥符,天人感动,应封禅以报天地。”
对答之后,皇帝下诏,广赐缗帛。群众演员们欢天喜地,拿着赏物跳踊而去。
很快,兖州及各路进士孔谓等840人“诣阙请封禅”。当了好久“分会场”指挥后,兖州知州“又率官属抗表以请”。最后,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等“全国各族人民”24370人,跪在东上门,上表五次,恳请封禅。
这么大的“集会”,组织起来肯定费了不少劲。集体请愿,死活“要求”真宗皇帝封禅。
锦上添花,天书喜讯又传来,内廷功德阁又降“天书”。于是,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宋真宗下诏当年十月要去泰山封禅,并命王旦、王钦若等人为主要的大礼使。
虽迷狂如此,宋真宗本性不是坏人,还真怕“封禅”这一形象工程太费钱,便问时任权三司使(代理财务部长)的丁谓,此行开支是否会超出本年度“预算”。
丁谓是个大奸之人,专以媚上为己任,马上“义正词严”地回禀:“以为臣计之,绰绰有余,不必担心费用问题。”
真宗皇帝闻言大喜。
一个多月后,宋真宗又向大臣们说,自己又梦见神人,告知四月上旬已于泰山又降天书。
王钦若识趣,回去马上安排,当天连夜入宫急奏:“四月甲午,有木工董祚于醴泉亭北发现材木上有黄帛,上面有字,但常人不认识。皇城使闻讯前往,见天书上有皇帝御名,故而马上驰告。”
于是,宋真宗命王旦为“导卫使”,前往泰山“奉迎”天书。此行队伍也是大张旗鼓,广设仪卫,唯恐天下人不知道。
“天书”迎回后,真宗皇帝再拜而受。大臣陈尧叟启封。
别人不认识上面的字,唯独这个澶渊之盟前建议皇帝逃往成都的老陈“认识”,他高声朗读上面的“吉文”:“汝崇孝奉,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
刚刚读毕,又有事先安排好的小太监踉跄而入,上气不接下气,大声禀告说刚才御花园中有五色祥云,宣示天书时,恰恰有一朵金黄色云朵幻化成凤凰形状,在殿上久驻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