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烽烟连年起(一)
元昊的十数年战争
元昊(又名曩霄),小名嵬理(西夏语为“惜富贵”,似汉语小名“来福”之意),其母为卫慕氏。
由于当年率党项骑兵袭取回鹘甘州城成功,元昊凯旋后即被其父李德明立为太子。此人本性雄毅,多大略,可以讲此人生下来就是个人上人的料子。
元昊圆脸高鼻,个子不高,面相很似藏画上的人物。他自年轻时就爱奇装异服,穿长袖绯衣,戴黑冠,让人望之森然。从智力方面讲,元昊是个通才,通晓佛教义理,精通吐蕃语、汉语,明悉法律,智勇双全,是个罕有的冷静、冷酷的具有逻辑思维的政治人才。
当皇太子时,元昊多次劝其父李德明不要向宋朝称臣。李德明表示:“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国耗民疲。而且,我们党项人三十年能衣锦服绮,都是宋朝的恩赐,不可轻易辜负。”元昊大言:“衣皮毛,事畜牧,乃我们蕃人的习俗。英雄在世,当图王霸大业,何必介意绵绮细事!”
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继位后,元昊励精图治,申明号令,以兵法勒诸部,对党项诸部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控制。他恩威并施,常与部众会猎议事,很有亲民作风。同时,元昊对西夏内部的官制下大力气进行改革,设立了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翊卫司等一系列府衙,分由汉人、党项人统管,并分设蕃学和汉学,培养后备人才。
当然,中央官制方面,元昊大多是搬袭宋朝的官制,但俸禄方面比宋朝差得远。
元昊继位后除改名为“曩霄”以外,又自称“嵬名兀卒”,即党项语的可汗号(“兀卒”在党项语中有“青天子”之意)。“嵬名”之意,众说纷纭,据欧阳修所记,应是拓跋鲜卑“元”姓的党项音译。元昊不姓李,不姓赵,一抛唐宋两大中原王朝的赐姓,改为拓跋鲜卑的“皇族”姓(北魏孝文帝改制时,把“拓跋”皇姓改为“元”姓),显然是为称帝做精心准备。
1032年,是宋仁宗“明道元年”,元昊认为“明道”的年号犯其父亲李德明之讳,自己在国中称“显道”。景佑元年,改元为“开运”。
依礼,当时元昊的西夏是宋朝藩属,当然不能有自己的年号。可笑的是,“开运”是五代后晋的倒霉年号,施行后才有汉儒指出此年号不吉,元昊改为“广运”。自此之后,西夏便自行一套年号体系。
在官制等方面推行汉化的同时,为了增强党项的民族意识和身份识别,元昊强行发布“秃发令”,并以身作则,自己先把脑袋顶上一圈头发剃光(有点像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三日为限,不从者杀之。
当然,让党项人秃发并非一件难事,不似清初汉人剃发那么有心理障碍。秃发之举,完全是元昊验证自己的统治力和突出民族特征的一种手段。同时,元昊对党项官民服饰进行了严格规定,文官“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官则冠金帖起云镂冠,或银帖间金缕冠,衣紫襕。一般百姓只能穿青绿服色。
元昊自己的打扮也很独特:“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怎么看怎么像日后李自成的装束。
接着,元昊自制西夏文字。要建立国家,创制文字一般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西夏文字结构十分复杂,相较于汉字,大有床上架屋、画蛇添足之势。估计西夏文字并非由元昊“创制”,应是由野利仁荣主持,他有一套“班子”专门研究创制西夏文字。西夏皇族后来皆为蒙古人殄灭无余,但后世出土以及敦煌文献中存留的实物十分丰富,特别是《番汉合时掌中珠》,完全类似现代的双解字典,西夏文、汉文双解,成为后世阅解西夏文字最珍贵的“工具书”。
做毕这些礼仪、制度、文字等方面的工作,元昊还需要显示一下自己的武功,于是,派大将苏奴儿率2.5万名党项劲卒进攻吐蕃的唃厮啰政权。
唃厮啰是昔日强盛的吐蕃王国赞普的后裔,他本来生于高昌,少年时代被一个羌人当作“奇货”带到河州。知道其身份后,当地人名其为“唃厮啰”——吐蕃语是“佛儿”的意思。当地吐蕃诸族重血统,唃厮啰因此被拥为“赞普”。后来,唃厮啰与拥立的吐蕃酋长发生内讧,自行出走,后在青唐建立起政权,附近诸族纷纷归附,拥众数十万人。
唃厮啰一直接受宋朝册封,采取抗夏附宋的策略,常年与西夏兵戎相争。此次进攻,西夏的苏奴儿一军遭到吐蕃军强烈反击,败死殆尽,苏奴儿本人也被俘。
气急败坏之下,元昊亲自出马,率数万大军猛攻猫牛城(牦牛城,今西宁西北)。打了一个多月,党项兵也攻不下坚城。元昊用计,诈称要和吐蕃人约和,待其守城主将开城门准备宴饮盟誓时,元昊突然进攻,杀进城中,把城内居民和守兵杀得一干二净。
紧接着,元昊自率西夏大军,在吐蕃境内昼夜不息,转战四方,四处攻城。虽然吐蕃的青唐都城未被攻下,但元昊取得瓜州、沙州和肃州三个战略要地。南还时,元昊怕吐蕃兵蹑追,又举兵猛攻兰州诸羌部,并于各州筑坚城,以免他日后侵宋时吐蕃兵会从他背后进击。
元昊很有雄略,他在黄河以北布军7万,以备辽国;在盐州路布兵5万人,以备环庆等地的宋兵;在宥州路布兵5万人,以备鄜延等地的宋军;在甘州路布兵5万人,以备吐蕃和回鹘。同时,他精选善骑射的壮士5000人,号为“御围内六班直”,以充御林军。
至此,元昊拥有了夏、银、绥、宥、野、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十数州之地,他自居兴州,依山阻河,于宋宝元元年正式称帝,时年30岁。
当然,称帝之事,怎么也要向宋朝有个交代,元昊便派使臣去汴京,宣告自己称帝一事。
虽然元昊上奏的语气不乏谦恭,但对于宋朝来讲,藩国一下子变成“友邦”,国王变成皇帝,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大逆不道之事。
元昊称帝前,已经清洗了西夏内部对他地位有威胁的部族首领,不仅把反对他的卫慕族首领山喜整族人扔进黄河淹死,而且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不放过(元昊的母亲就是卫慕族人),以毒酒毒死。一个母后也不能容,元昊确实是非常残忍。
不仅如此,元昊把自己的妃子卫慕氏(也是他表姐)连同卫慕妃为自己生的儿子也一并杀死,斩草除根,狠到连自己的骨肉也不放过,元昊真是残忍至极。
称帝前,由于分掌西夏左右厢兵的大将山遇惟亮劝说元昊不要与宋朝翻脸,元昊准备诛除山遇一族。这位老臣得知消息后,携家属20多人准备逃往宋朝边将李士彬处(李士彬本人也是党项族)。中途,宋朝的延州知州郭劝抓住山遇惟亮一家人,怕收留他们惹起边事,竟然派人把山遇一家人押还给元昊。元昊大怒,把山遇惟亮及其儿子缚于树上,与众军将一起,弯弓搭箭,把这位老臣及其儿子射成刺猬,然后戮尸泄愤。
元昊称帝,宋廷上下非常愤怒,马上下诏削夺元昊官爵。但是,众大臣还没有意识到西夏威胁的严重性,认为“元昊小丑,出师征讨,旋即诛灭!”。
朝臣中,唯有谏官吴育一人忧心忡忡:“元昊已经称帝,不可能自己再改回原先的称号,而且他一定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当今之计,应暂且答应他的要求,让他没有口实兴兵,同时严命边将抓紧战备,争取时间,待其发兵来攻,兵祸还可能不会太深。”
当时,张士逊任宰相,认为吴育迂腐可笑,不听。
不仅削夺元昊爵号,宋朝还立刻断绝双方的互市,在边境张贴告示,称有斩元昊之首者马上授予定难军节度使一职。
元昊闻讯一笑,宋朝的反应早在其意料之内。他派遣使臣,把宋朝先前赐予的旌节和诰敕皆封匣送回,书表语气傲慢无礼,再不拿宋朝当回事。
此后数年,对宋朝,经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以及定川寨之战三大战役,元昊率党项兵歼灭宋军精兵数万人;对辽朝,元昊又在1044年河曲大战大败携10万精兵御驾亲征的辽兴宗。
这样,元昊完全奠定了宋、辽、夏天下三分的局面,西夏的独立成为铁板钉钉一样的既成事实。
大战之一:延州之战
当河西广大地区为西夏占有后,元昊对西夏军队也花费了不少精力进行整治和重新编制。首先,他以黄河为标界,在西夏国内把军队划为左、右两部厢军,设十二监军司,分别命以军名,规定驻扎地(宋朝也有类似厢军设置,如同今天的“军区”),由此,健全了西夏军队的指挥体系。其次,元昊开发并固定了几个新兵种:铁鹞子、擒生军、卫戍军、泼喜军。
铁鹞子又称“铁林”,是西夏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此种部队配以最良的战马、最精的盔甲,总人数3000人,分为10队;擒生军,是西夏为了在战争中俘掠对方百姓专门成立的部队,此种部队为西夏“原创”,人数极多,有10万之众;卫戍军是西夏禁卫军,共5000人,皆为西夏贵族子弟充任;泼喜军是“炮兵”,主要在攻城时用抛石机协助进攻,人数最少,才200人。
此外,最富于心机、最缺德的元昊军制,是他特意挑选被俘汉人组成“撞令郎”军。日后,蒙古人、日本人都采用过此法:以“伪军”为先头部队,让他们冲在本族主力军队前面充当炮灰,最大限度减少西夏党项兵士的伤亡。
总而言之,元昊立国之初,西夏总军力已达50万人,这还不包括打大仗时从各部落征民为兵的人数。可以讲,元昊当国时,西夏全民皆兵。
元昊不仅拥有坚实的军事后盾,最重要的是,他还拥有一个主要由汉人组成的智囊团。西夏立国之初,“主谋议”的6个人,除嵬名守全是党项人,其他均是汉人: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宗、张文显。而且,教诱元昊以“大略”侵宋的主心骨也是两个汉人:张元、吴昊。
这两个人,《宋史》中只模糊言及二人的家姓,“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国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