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唇亡齿必寒

南宋“端平入洛”的失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从来不会汲取历史的经验!

金朝灭亡后,如同一百多年前辽朝灭亡后一样,宋朝君臣发现,他们面前微笑的友人面孔逐渐变得狰狞,比起从前的敌人来,更加强大和可怕。

当然,刚刚灭金之后,南宋君臣感觉不错。

特别是宋理宗,趁史弥远新死之际,国权回落己手,终于可以细细品味真正当权的美好滋味。此前,1234年,新人新气象,宋理宗改元“端平”,任郑清之为相,准备大有为一番。于是,宋廷以赵葵、赵范兄弟为主要军事指挥,率大军收复了三京:南京归德、东京汴京以及洛阳城。其实,说是“收复”,其实是占据蒙军无人留守的空城。

此举政治意义重大,宋朝国境可以由此实现“据关守河”的宏大设想,即把边防从淮河、大散关一线扩延至黄河、潼关一线。

高兴没多久,宋军就在洛阳遭受蒙古军队伏击,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撤出洛阳。

蒙军在四川大举进攻,一度攻陷五十四个州郡,杀掠甚巨。坐镇襄阳的赵范指挥不力,蒙军势如破竹,克襄阳,下九郡,已经饮马长江边。关键时刻,幸亏名将孟珙出马,连连击退蒙军进攻,才使京湖战场转危为安。

大致上讲,南宋“端平入洛”完全是短命的、虚假的胜利,为时仅仅两个月,昙花一现。不仅没有捞到任何好处,还白白损失数十万军民,物质方面的损失更不可计数。

同时,南宋在心理上也输给了蒙古,双方皆大体摸清了对方的虚实。自此,宋蒙开始处于战争状态。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窝阔台正亲自率兵西征欧洲,他的注意力还没有转向南宋,所以,自嘉熙二年庐州之战蒙古攻城失利后,蒙古方面数年内没有再发动大的进攻,南宋君臣暂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安享”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期。

亲政之始,宋理宗还小有振作,在罢黜史弥远党徒的同时,清整吏制,纠理台谏,理财顺政,即所谓的“端平更化”。

当然,这场小打小闹的“改革”治标不治本,而宋理宗最大的兴趣很快转向意识形态方面,即把程朱理学当作国家哲学加以崇奉,并下诏在各地学宫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子,提高《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的地位,“发扬光大”朱熹的道学理论,并追赐朱熹为太师,封为国公。

宋理宗召见朱熹儿子朱在时,对朱熹的四经注释大为赞赏,说:“朕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朱熹)同时。”

老朱死前一定没想到他日后会有坟头冒青烟的这一天。

在崇奉道学的同时,宋理宗大批特批王安石,特别抨击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认定老王是“万世罪人”。

不顾眼前亡国在即、大敌当前的残酷现实,宋理宗君臣30年间高喊“正心诚意、克己复礼”,可谓迂腐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