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无完卵
清廷对崇祯三子及明宗室的杀戮
崇祯自杀后,李自成入京,对其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周皇后生)以及朱慈焕(田贵妃生)、朱慈灿(周皇后生)均未加以杀害。自山海关败后,李自成逃出北京,明太子绯衣乘马跟随于乱军之后,虽然颠沛流离,仍旧活了下来。
乱离之中,兄弟三人运气还算不差,凤子龙孙,金枝玉叶,沦为街边巷口厮养仆役,搬砖乞食,总能弄口饭吃。
太子朱慈烺在兵荒马乱中生存下来,回到北京,投往其外祖父周奎处。
周奎这个老坏蛋,明亡前不肯出银子饷军,李自成入京后,他由于献媚及时,竟免于被处死的命运,连刘宗敏的大夹板也没能把他夹到。
太子朱慈烺先是找到宦官常进节,细诉因由。太子虽出生在北京,但一直养于深宫,只去常家玩过,记得他府门的特征,故而寻摸着找到了这位前明太监。常公公不敢怠慢,但当时已是大清天下,也不敢留他,就对太子说他妹妹长平公主(被其父亲崇祯帝杀而未死的那位)在姥爷周家。兄妹情深,又是血亲,太子便让常公公带自己去见周奎。
太子时年十六七岁,他之所以如此胆大露面,也与清军入北京后的政治大气候有关。
多尔衮入京后装模作样殡葬崇祯皇帝、皇后,追谥崇祯为“怀宗端皇帝”,陵号为“思陵”,明白表示天下是取于“贼”,而不是取于明,宣扬清军是为明朝“复仇”。这种政治秀使得明太子误认为他可以以“真身”示人。他可能想,大顺政权不仅让他活着,还给他个“宋王”封号,那么,“仁义”的大清,应该不会比李自成差吧。崇祯太子,毕竟是年轻人,就是这样天真!
周奎初见太子外孙,非常惊讶,即时引长平公主来见。兄妹二人相持痛哭。初见时候,周奎与其侄周绎待太子非常客气,行坐宴饮间均待之以君臣之礼。到了晚间,长平公主持一锦袍送给太子,嘱咐他不要再来。兄妹依依不舍地告别。
太子在外冻饿数日,思念妹妹,更思念外祖父家锦衣玉食的温暖,隔了几日,他忍耐不住,再次登门。此次,周奎的侄子周绎负责接待,周奎本人没再露面。
周绎诫嘱太子说:“千万别说你是太子,有人问你,你就说姓刘,说书为生,如此可以免祸。”太子是皇家脾性,非常固执,坚决不肯。这种偏执,颇类其父。周绎很生气,就把这位表弟逐于门外。太子吵嚷,双方隔门大骂,周绎还冲出去对太子拳打脚踢。
恰巧,清兵巡逻队经过,见前明皇丈门前喧哗,事出可疑,就把太子与周绎一同抓起,送往刑部审问。
官府中堂之上,清朝一般是由满汉两名官员共审。汉官是刑部主事钱凤览。他问明情由后,怒从心起,撩衣下堂,冲着周绎的脑袋猛击一拳,大骂他“背主负恩”。从人情上讲,周绎如此对待前朝太子爷,确实说不过去,且钱凤览本人也是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汉人,尤觉不能容忍。
在堂的满人刑部尚书定不了案,此事关系重大,只能下令把两人先收监再说。
老坏蛋周奎急了,他深知此事关涉自身性命,连夜奋笔疾书,具疏上表,直递多尔衮。他坚称被逮的不是真太子。
多尔衮听说崇祯太子落案,非常紧张,马上派人押崇祯的太子到宫,进行廷勘。同时,他召集昔日太子的锦衣卫扈从十人以及明朝宗室晋王前来认人。十人一见太子,立即下跪敬拜,异口同声说:“此真太子!”明藩宗室晋王则支吾不语。
太子激愤,恨外祖父家寡情,切齿道:“我来周家,只为看望我公主妹妹,没别的想法。现为周奎叔侄出卖,无论真假,大概逃不出一个‘死’字,也不用再审,给我一刀就好!”
话虽这样说,少年人实际求生的愿望很强。
多尔衮弄清楚堂上所立玉面少年真的是崇祯帝太子,立即下令,把做证的十名锦衣卫官兵及前明宦官常进节都关入牢狱。
刑部主事钱凤览不知多尔衮阴毒心事,上疏道:“观周奎疏中所言,他已明说是要大义灭亲,以真为伪,为大清除害,请朝廷以仁义为重,认真对待此事。”
多尔衮自有主张。经过安排后,又进行审讯,在刑部会集更多官员听审,并派明宗室晋王和前明大学士谢升来当庭质认。
晋王下死口说不是真太子;谢升看了一眼少年人,也摇头称不是。
太子高声对谢升说:“谢先生,您在东宫给我讲课,城陷前还给我讲‘临危授命’一题,不知您还记得吗?”谢升大惭,一揖而退,仍旧默不作声。
主审汉官钱凤览见状愤恨,怒斥谢升与明宗室晋王不仁不义。此时,他仍未揣摩到清廷主子多尔衮的真意。
审毕,各人仍皆送监严加守护。于是,多尔衮坐便殿,把满朝文武大臣(包括在北京降清的前明朝臣)都唤来,探究大家对此事的意见。前明臣子们多是人精,皆唯唯而已。只有钱凤览与另外一个汉臣赵开心力争这个崇祯的太子为真,希望清朝恩养。
多尔衮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拍案而起,大怒道:“真假且不必争,朝廷自有处分。但晋王乃前明王子,谢升前朝大臣,钱凤览出言不逊,无上蔑尊至极!伪太子及有关涉案人员,包括钱凤览、赵开心,皆斩首示众!”
有人假惺惺求情,多尔衮“开恩”:“钱凤览毕竟为本朝臣子,赏他全尸,斩刑改为绞刑,赵开心免死。”
清廷定案,认定崇祯太子是“伪太子”,而案件的“证人”为崇祯的妃子“袁妃”和明朝的宗室晋王。晋王不必讲,此人乃外藩,先前为清军在山西所俘,他本人根本没有见过太子,清朝主子让他说啥他就说啥。另外一个“袁妃”,也是假冒的,真袁妃在北京城陷前已被崇祯帝亲手砍死,清政府入京时曾布告过“礼葬”故明的帝、后、妃子,其中就有袁妃。这件事情大概多尔衮自己都忘了,或者他就是强权当真理,说什么就是什么,毫不顾及。
至于定案时做证的“袁妃”,其实是当年魏忠贤的“义女”,即送给天启皇帝玩弄的任妃。这个任妃居冷宫多年,为巴结清朝新贵,自告奋勇做假证,不足为怪。
最终,不仅崇祯的真太子被杀,引他见周奎的宦官常进节以及十名承认他是太子的前明锦衣卫官兵,皆一同被杀。
大约在北京“太子案”的同时,南京也有“南都太子案”。这个“太子”乃前明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子王之明,他冒充太子名号想是为了求富贵。当时,在南京即位的弘光帝也很紧张:“太子若真,将何以处朕!”奸臣马士英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自然严刑拷问。当时,南方地区广大士民痛恨马士英等人,对他们怀有成见,所以大多数人反而认定这个太子是真的。各地将帅,包括史可法、何腾蛟、左良玉等人均上疏力挺这个假太子。后来,史可法从前往北京的南明使臣左懋第处知道真太子在北京,非常后悔,曾致书马士英承认过错。左良玉这个弄权跋扈的大将,却反而以拥护“太子”的名义起兵“窝里反”,发兵向南京进攻。
所以说,当时南北两个“太子”,北京的是真,南京的是假。如此明白的史实,至今却仍有不少学者吵个不停。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早期,学者孟森已经列出翔实的历史档案,对此有了定论,但由于孟教授以古汉语笔法写出,今人基础不厚,又不钻研,故而仍旧争来争去,实为荒谬至极。
清廷对待明朝宗室,表面加以恩礼,其实养起来的是疏远小宗,明皇近亲直系,屠戮无遗。究其心机,险刻深远。他们对前明公主等女性宗亲不以为意。长平公主知道哥哥被杀后,愤然出京,但清廷强迫她出嫁,不久这位公主便抑郁而死(金庸把她变成女侠,实无此事)。
清朝初建的几十年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兵的有好几起,最有名的当属康熙时吴三桂起兵后那个以“朱三太子”为名起兵的“天地会”首领杨起隆。康熙十八年,湖南抓到了一个和尚朱慈灿,这位确是崇祯帝的另外一个儿子。他从北京逃出时年仅十二岁,多年流落,幸免于难。康熙帝把他与杨起隆列为同宗,诬之为假,借口是北京城陷时朱慈灿年少,不可能逃脱,于是以“伪皇子”名义处死。
这还不算,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找到了崇祯帝唯一幸存的儿子朱慈焕。明亡六十余年后,康熙帝十分阴狠地以“伪皇子”的名目诛杀了此人。在多尔衮时代,杀崇祯真太子,尚可谅解,当时南明未下,全国未定,明太子活着是个大隐患。但康熙后期,太平盛世,清朝坐稳天下,康熙下此毒手,真是至阴至毒,无非是要对前明皇族斩草除根。
这件事情,案件当事人李方远在笔记《张先生传》中记得清清楚楚。康熙二十二年,李方远在一路姓大户家中首次见到“张先生”,其人“丰标秀整,议论风生”,是个侃侃能言的美男子。他自称姓张,号潜斋,在浙中大户张家为西宾(教师)。于是,二人交往密切,诗词往来,半年多内成为密友。后来,“张先生”南行,二人拜别,二十多年没有互通消息。康熙四十五年,做过县令并已经卸任家居的李方远又见到找上门来的“张先生”,他要求谋一教职养家糊口。老友相见,分外亲切,两人立刻欢饮畅叙。此后,“张先生”同时在不远的张岱霖家和李方远家教子弟读书。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李方远正与“张先生”下棋,忽然闯进一批捕快,把二人一起抓起审问。李方远做过清朝饶阳县县官,确实不知自己犯了何罪。审至“张先生”,此人马上“坦白交代”:
我乃先朝皇子定王朱慈焕。崇祯十七年流贼破北京,先帝(崇祯)把我交给王内官。城破后,王内官把我交与闯贼领赏。不久,吴三桂与清兵杀败流贼,我被贼军中一姓毛的将军带往河南。他弃马买牛,种田过活。不久,由于大清捕查流贼很紧,毛将军弃我而逃。当时我十三岁,自己就往南走。行至凤阳,遇见一王姓老乡绅,知我是先朝皇子,就收留我在家,遂改姓“王”。过了几年,王先生病故,我就找寺庙出家。后来我云游至浙江,在古刹中遇见一位姓胡的余姚人,他叹赏我的才学,就把我请回家中,让我还俗,并把女儿嫁给我。后来,我又改姓张,以逃祸患。
清朝主审的钦差和两江总督等多名高官在场,问:“现在江南有两处叛逆造反案,皆称扶立你为君,恢复明朝,你知罪吗?”
朱慈焕表示:“大清于明朝,有三大恩:第一,诛灭流贼,为我朱家复仇;第二,善保明朝宗室,从不杀害(此非实情);第三,当今圣上亲自祭奠我家祖宗(朱元璋),命人扫墓。有此三大恩,我怎能造反呢。况且,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我不在三藩作乱时造反,而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于理于情说不通。况且,如果造反,一定会占据城池,积蓄屯粮,招买兵马,打造盔甲,而我并没有做一件类似的事情。还有,我曾在山东教书度日,那里距京师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待在那里?”
清朝官员马上押解生俘的大岚山造反首领,让他认人。这位造反的首领看了半天,表示说:“我不认得此人,只是想假借朱氏皇子名义来鼓动百姓。”
审了多日,一层一层把案件呈上去,最终刑部接康熙朱笔御批:“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满门处斩!其人假冒前明皇子,判凌迟。”至于与“张先生”老早相识的李方远,也被全家流放到东北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朱慈焕家在余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皆被清政府派人绞死在家中(传闻讲这七人是自缢,实际是被谋杀)。
自崇祯帝上吊自杀,至康熙四十七年,时光已流逝六十五年,小皇子由昔日的十二岁孩童已成为衰朽老翁,仍被押入北京城在闹市凌迟。可见清朝皇帝的残忍!
清朝所谓“恩养”的明室后裔,皆非正宗明裔。雍正二年,清廷找出个汉军镶白旗中名叫朱文元的人,称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的后人。这一支宗王在皇太极时被清军俘获。但查朱家宗谱,此人名字可疑,排行无据,实乃假冒无疑。宣统皇帝的洋老师庄士敦所著的《紫禁城的黄昏》中,写溥仪逊位后有一猥琐朱姓男子拜访“谢恩”打秋风,大概就是“代王”这一支的后人。
明朝宗室在末期很走背运。在明末农民战争中,他们成为农民军屠戮的首要对象。从崇祯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个显贵王爷被农民军整家杀掉。至于郡王及将军之下,被杀的更是不计其数。享受富贵荣华近三百年,朱家终于整族整宗得到了“大报应”。
清朝方面,出于政治需要,自入关到顺治二年以前,对明朝宗室人员以诱降、“恩养”为主。清军攻克南京后至顺治八年这一段时间,清朝开始对明宗室展开屠杀。自顺治八年至康熙早期,清廷又施以杀抚并用。早在皇太极入口侵掠时代,后金军抓住明宗室王爷一般都将其处死,比如德王和鲁王。由山海关入京后,多尔衮开始以招抚为诱饵,在诛杀崇祯帝直系血脉的同时,把清军逮到的明宗室假装养起来。清军攻陷南京后,由于明宗室在南中国纷纷被人拥立起兵相抗,清廷顿露狰狞面目,接二连三地罗织罪名,很快就把本来“恩养”在北京的明朝十几个王爷均残酷加以处死(包括曾经指认崇祯太子为“假太子”的晋王)。直至顺治亲政后,清廷对明宗室的控制才稍稍放缓,但彼时朱家血脉至近的“皇族”也没剩下多少了。
朱元璋时代的杀戮戾气,最终在子孙后代身上得到了极其残酷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