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可向江南争半壁

南明政权的有利条件

崇祯帝虽然死了,但淮河以南基本上所有的地区仍然是明朝的天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一直实行“两京制”(明成祖之后),所以,南京保有一整套完备的中央机构。当然,以往北京政府正常运作时,明朝的南京各府衙只是象征性的虚位部门,可它确确实实又是有形的实体。在南京,不仅六部完整,还有一套都察院班底。

多尔衮进北京之初打出“为明朝报仇”的旗号,接踵而来的却是剃发、圈地等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举措,很快导致大批前明士大夫纷纷南奔,寻找“大明”的精神家园。

本来,改朝换代,国家易主,对于数千年来王朝更迭不休的中国人来讲,是可以用“天命”来加以解释的过程。可是,留着辫子,身着异服的辽东满人拍马而来,处处血光,不能不让中原汉人顿发“亡天下”的哀叹。

为崇祯戴孝的制令发布没几天,多尔衮狰狞毕现,立刻限令北京北城内的所有居民把房屋腾空,交予八旗兵士使用。京城周围,满洲贵族大肆圈地,强逼农民为奴,实施残酷至极的“逃人法”,对汉族百姓敲骨吸髓,激起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

在这种大形势下,清朝当时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这就为明朝残余势力在南京建立新政权提供了历史机会。

空间方面自不必讲,清军主要在北中国与大顺军展开殊死搏斗。从时间上讲,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开始,一直到当年十月,清军根本无法顾及江南的态势,他们把主要精力皆投于消灭李自成残军方面。当时,大顺军余部在山东、河北等地仍旧保有数十万大军,清军东扑西搏,忙个不停,根本没有任何军事力量可以抽调出来去跨越淮河收取江南。

南京的明朝官员效率也不算低,仅仅十几天工夫,就以最快速度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弘光政权。

新的南明政权,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人心方面,皆有着极其有利的态势。

明末以来,北中国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江南地区却一直比较平稳,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积累丰厚,是明朝得以支撑的最大财赋地区,也是大明帝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仅税收方面,江南就占全国的将近一半,可谓财源滚滚,既富且庶。

更重要的是,明朝军队在江南地区还保有一百多万人,远远超过清军的数目。在这些军队中,力量最大的当属驻守武汉的左良玉部,有八十万之多,其余如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部,人数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这几支军队,皆是能拉出一战的部队。除此以外,郑芝龙家族在东南沿海的军队,还是一支能打水仗的海军力量,势力也不容小觑。而远在云南的沐氏家族,一直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其手下又多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士兵。数量可观的军队和广阔的地区,为明王朝的延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回旋空间。

南京,从地理位置上讲,自古形胜之地,虎踞龙盘,又有长江之险,文物繁多,田野富饶,军事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况且,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定鼎天下,使得南京本身就成为一处极具政治象征意义的城市。它不仅北有长江天险,且长江东延一直到江阴、南通,均有天险做凭恃。特别是南通往下,入海口处,江面辽阔,宽有三十多里,让人顿起插翅难渡之感。再往北推,淮河本身可作为一道天然防线。如果南明政权真有远见,凭临淮河,步步北推,即可以慢慢收复失地。如此,自可扫清河朔。

从人才方面讲,南京本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南一带是东林、复社等士大夫集团的传统老巢,人才荟萃。加上从北方不断拥入的士人,以及驻扎于江南各地等待观望的武将,乃文乃武,比起北宋灭亡之后的南宋政权,南明政权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要比赵构君臣初创南宋时拥有更多的复明条件。

依据常理推断,南明新朝廷再怎么不行,也能与清朝划江而治。南明保存江南半壁江山,应该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