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周公”变脸“太上皇”(二)

清使召见朝鲜国王后,直接就要国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多尔衮。但是,当时李淏的两个女儿年纪都太小,一个十一岁,一个才九岁。朝鲜国王最后只好把李氏宗室锦林君李恺胤的女儿封为“义顺公主”充数,送往北京嫁给多尔衮。

四月十二日,朝鲜国王亲临西郊,举行仪式送“义顺公主”上路。此行,除了“义顺公主”外,还有侍女十六人,女医、乳媪等数人随从。当时,朝鲜都城百姓观之,无不惨然,大有昔时长安士庶洒泪辞别王昭君的情形……

多尔衮与朝鲜的“义顺公主”洞房后,嫌朝鲜侍女多丑陋,又下令在朝鲜进行二次选美。

九月,清使又到了汉阳,指责朝鲜国王办事不力。无奈,朝鲜只好举国为多尔衮进行“选美”。当时,多尔衮对美女的索求造成朝鲜国内骚动,一时间有女之家无不惶骇,奔迸窜匿,如避兵火,甚至有断发自缢者,真是举国不宁。那些被选为多尔衮侍女的人家,父母兄弟呼泣道路,惊慌失措。为此,身为清朝属国国主的朝鲜国王,对自己的朝臣也发感慨:“夺我无罪之人,驱送他国,其为父子兄弟之情,为如何哉!念之气塞,言之哽咽。国事到此,予甚惭惧!”

所幸的是,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年底病死,清朝讣告很快到达朝鲜,那些可怜的侍女得以中路送还……先前嫁给多尔衮的朝鲜“义顺公主”,在北京孀居邸第后不久,多尔衮就被清朝清算,她父亲私下呈文清廷,最终得以被清朝送归本国……

对于从关外入京的满洲贵族来说,北京的夏天溽湿难耐。顺治七年,多尔衮准备在关外清凉的喀喇城修建一座夏宫避暑。为此,他下令在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江南、河南、湖广、江西、陕西等9个省份加派地丁白银249万两用于避暑宫殿的建设。一时之间,举国骚然。

意态是嚣张的,心情是消沉的。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不顾自己身体状况,“皇父摄政王”依旧率领大批人马出游,仪仗盛大。人马之多不说,仅猎鹰就有几千只,鹰哨响起,大鹰展翅,遮天蔽日……但此行却成了多尔衮的不归之旅。

有关多尔衮的死因,众说纷纭,但很少有“阴谋论”。也就是说,多尔衮不到四十岁就暴死,肯定是死于疾病,而不是谋害……

《清史稿》中,没有说明多尔衮死因。明末清初大作家谈迁著有《北游录》笔记,其中“摄政王”一条,记载了多尔衮的死因: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十一月出猎古北口外,堕马受伤后,膝受重创,涂以凉膏,很快病重,于十二月初九日暴卒于喀喇城……

虽然谈迁的记载不是清朝官方正史,但当时谈迁本人就在北京,他的生卒年代和多尔衮也最近。所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谈迁把当时他听到的“内部消息”记诸笔端,应当非常可信。

现实生活中,不少平常看似非常健壮的人,都可能忽然得病暴死。而当时的医生,对于感冒引起的肺病根本束手无策,更别说心血管、脑血管等原因引起的突发致命疾病了。多尔衮本身更不是健壮之人,长年鞍马劳顿和绞尽脑汁的政治算计,导致他患有多种慢性病:偏头痛、哮喘、气胸、肺气肿、咯血等。当然,谈迁所说的多尔衮膝盖摔伤后误涂凉膏,也可能是致命之因——血糊糊的伤口上面涂上不干净的药膏,无论是破伤风还是血液感染,在当时都能在短时间内要人性命。

根据《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

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

多尔衮当时打猎随行的重量级人物很多——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巴图鲁亲王阿济格、和硕豫亲王多尼、巽亲王满达海、多罗承泽郡王硕塞、多罗端重郡王博洛、多罗谦郡王瓦克达,以及诸贝勒、贝子、公、固山额真等人。

可见,随行者中,既有多尔衮的政敌,也有多尔衮在朝中的亲信重臣。多尔衮把这些人全部带在身边,显然处心积虑,一方面是为了处理政事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自己在京外依旧能够控制朝政,提防对手在侄子皇帝身边说自己坏话或者对自己动手。

十一月十八日,多尔衮一行到达遵化境内,当天住宿汤泉。这一天,摄政王似乎心情大好,还赐给郑亲王济尔哈朗、英亲王即巴图鲁王阿济格备有鞍辔的马各一匹,未备鞍辔的散马各一匹;赏满达海、多尼、博洛好马各一匹。

在汤泉沐浴之后,多尔衮意兴极高,率领王公贵族们转天离开汤泉;十九日,宿遵化;二十日,宿三屯营;十二月初五日,宿刘汉河;初七日,宿喀喇城,当天,“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戌时,皇父摄政王猝崩”。

从资料记载中可以推断,多尔衮应该是在刘汉河驻扎狩猎的时候受伤,然后转移到附近的喀喇城休养。

当时的喀喇城夏季避暑山庄工程刚刚动工,连间像样房子都没有,一行人应该都是在大工地内扎营宿于营帐之中。而多尔衮的健康状况,在到达喀喇城的第二天清早忽然大坏,很快就病危了。

计算下来,多尔衮从膝盖受伤到突然死亡,其间只有短短三十多个小时,确实是“猝崩”。

所以,多尔衮的死亡,最可能的是血液感染,其次是气胸导致的肺部萎缩,再次是长期慢性病忽然加剧导致的心脏病或者脑溢血。

多尔衮除了长期纵情于声色犬马之外,整日劳神焦思,此外他的亲弟弟多铎和元妃等人刚死,心情十分不好,郁郁寡欢。而且,他本人还酷嗜烟草,每日大烟袋不离口。由于当时传说烟草可以“辟瘴气”,多尔衮入京之后烟瘾更大,以至于本来虚弱的身体更加受损……多种原因,造成了打猎路上的猝死……

如今坊间、讲坛以及荧幕上有关多尔衮的传奇渲染,其实大部分不是来自清朝野史,而是来自民国时期小说家许指严的《十叶野闻》。由于许指严在商务印书馆当过编辑,写作基本功很强,所以他写出的这本野史很吸引读者。这本书有十则“九王轶事”。字里行间,当然有“太后下嫁”,还有耸人听闻的“皇太极被多尔衮、大玉妃共同谋害说”。特别是关于多尔衮纵欲,更是津津乐道,极尽铺陈,说这位摄政王末年日日纵欲,每天都要吃由人参、鹿茸等制成的“大力丸”,使用“肭温脐”等春药,并且滥服西藏喇嘛秘献的“西天子母丸”,最终导致身体委顿,在打猎之时坠马不起……

所有这些小说家语,当时本来完全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卖书蒙钱的小说桥段,谁料到,日后竟然被人奉为“原始史料”,还把孟森先生经过严密考证才写出来的《太后下嫁考实》作为质疑对象,大言其“历史新发现”……

多尔衮猝死,当时的北京清朝政权,确实一时间无法反应。根据《清史稿》记载:

上闻之,震悼。丧还,率王大臣缟服迎奠东直门外。诏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明年正月,尊妃为“义皇后”。祔太庙。

可见,多尔衮死后,清廷对他极尽哀荣,不仅追尊他为“诚敬义皇帝”,顺治皇帝还亲自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出迎东直门五里外,孝服痛哭。

狮虎虽死,犹有余威!

但是,仅仅三十六天之后,死后当上“皇帝”的多尔衮就成为清朝十恶不赦的大罪人!

顺治八年二月十五日,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詹岱即首告多尔衮曾有“谋篡大位”的企图。于是,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及内大臣等多人,马上同上奏疏,痛斥多尔衮生前的僭妄之罪,要求顺治皇帝对他加以严惩: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僭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僭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闻,伏原重加处治。

如今,多尔衮人都死了,还怎么严惩?

当然可以!

我们中国封建王朝一直有死后鞭尸的刑罚。于是,顺治皇帝马上下诏对多尔衮削爵,撤庙享,并罢多尔衮生母阿巴亥“孝烈武皇后”的谥号庙享,黜其宗室身份,抄没多尔衮财产入官。

那么,清廷对多尔衮到底实行过鞭尸惩罚吗?确实有!

根据当时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鞑靼战纪》一书,耳闻目睹,有过这样的纪实描写:

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但是,根据明末清初作家彭孙贻记载,多尔衮死后是被挫骨扬灰的。1943年夏天,盗墓者曾将多尔衮陵墓的正坟挖开,只见地宫中摆放一只三尺多高的青花坛子,里面放有两节木炭。当时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就向盗墓者解释说:“九王爷身后被论罪,其中金银财宝都被掘去,坟地还先后被挖抄九次,这个坛子只是骨灰罐,是一个象征性骨灰罐。”这一说法,似乎和彭孙贻笔记中有关清廷对多尔衮“焚骨扬灰”说法相类似。还有专家研究说,清初满洲贵族许多都是死后火化,所以,多尔衮死后也很可能按照满洲旧俗火化——此说,乃想当然耳——既然多尔衮死后有巨大的灵柩,加上当时清朝封建化已经深入,这位被追封为“义皇帝”的“皇父摄政王”,肯定是全尸被埋葬的。

可见,传教士卫匡国记载属实,多尔衮确实被大侄子顺治皇帝下令鞭尸、枭首以泄恨!只不过对此王朝内讧丑闻,清人忌言,故而正史不载。

多尔衮对于孝庄、顺治母子来说,确实算是大恩人。没有多尔衮,哪来顺治皇帝的帝位,又何来清朝的定鼎中原!

顺治十二年,就有汉人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和一等精奇尼哈番许尔安分别上疏,为多尔衮鸣冤,请朝廷恢复这位摄政王的爵号。这二人疏奏下王大臣议后,彭长庚和许尔安被定为死罪,最后获得“从轻”发落,全家流放宁古塔并予披甲人为奴……

到了乾隆时代,弘历才开始真正替多尔衮平反。

乾隆三十八年,弘历下诏,先是试探性地对多尔衮作功罪相抵评价,派人修葺多尔衮坟茔:

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第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今其后嗣废绝,茔域榛芜,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员缮葺,并令近支王公以时祭扫。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清廷下诏,正式为多尔衮平反: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

《实录》载:“王集诸王大臣,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大臣但知媚予,鲜能尊上,予岂能容此?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当自刎。’誓死不从,遂奉今上即位。似此危疑之日,以予为君,予尚不可;今乃不敬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后有忠于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忠于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且云:‘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

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多尔衮生前,明显的篡逆行为确实没有证据,但他肯定有当皇帝或者“太上皇”的野心。如果其命数非短,日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来,应该不难揣测。

乾隆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原因,为多尔衮平反,诏书中只对多尔衮的功劳大肆铺陈,对于他冤杀豪格、排挤其他王大臣的史实却只字不提,其实也属于矫枉过正。

想多尔衮这一生,韬光养晦,能征善战,并善用北方汉人,使得顺治皇帝最终能够坐稳北京龙椅,确实具有超出常人的政治、军事才能。

但是,多尔衮入关前后,曾经对汉、蒙古、朝鲜等族群大肆屠杀,野蛮掠夺,暴行累累。这些令人发指的罪行,也都是历史史实,不容抹杀和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