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坚守!坚守!

静海、独流的鏖战待援

据当时被太平军掳去的读书人陈思伯在《复生录》书中记载,由于天寒地冻,太平军狼狈驰突,缺衣短粮之间,夜间行军中,冻死的就有数千人之多,军队减员情况极其严重,形势危急。待至1854年2月,受清朝大军压迫,林凤祥、李开芳二人不支,只能从静海、独流向南撤退,边撤边打,其间冻饿受伤,又伤亡了近三千人。阜城一战,北伐军第三号人物吉文元被打死,军中士气极为低落。

清军把阜城团团包围,穴地为重壕,欲图就地歼灭太平军。

情急之下,林、李二人不断派人化装成难民、乞丐和艺人,乔装打扮出城,奔向南京求救。

南京的杨秀清很重视此事,派出一支八千人左右的队伍,由曾立昌(夏官又副丞相)、陈仕保(夏官副丞相)、许宗扬(冬官副丞相)数将带领,在1854年2月4日前去救援北伐军。他们疾行而进,仅四天就经桐城到达舒城。由于六安的“捻党”积极响应,援军很快拿下六安,连破正阳关、颍上,在3月初由亳州杀入河南。

由于亳州、雉河集地区捻军张乐行部很有号召力,不少“捻子”加入太平军,二部声大势大,永城、夏邑等地被攻陷。

3月10日,北伐援军已经杀至江苏。攻下萧县后,四处伐木结筏,准备在丰县渡河。捻党、天理教、白莲教、盐贩子纠集附近地区的灾民和饥民(咸丰元年丰北地区黄河决口,附近有大量饥民和灾民),纷纷加入太平军,北伐援军的人数一下子由八千多变成了数万人。

3月13日,以太平军和捻军为主力的反清大军自丰县蟠龙集、包家楼等数个渡口抢渡黄河,突入山东辖境。

乱哄哄之际,反清大军竟有一万多人未渡河,反而折向南方,经正阳关回到属于太平军活动范围的庐州。一部分捻军也未随大部队向前,几千人返回皖北。

渡河后的太平军援军滚雪球一样发展。江苏、山东交界的地方以及山东西南等地的零散捻军奋起响应。北伐援军主力从3月17日开始,连下丰县、金乡、单县、巨野,直杀济宁。

受太平军援军的牵制,清军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堵截,派山东巡抚张亮基、将军善禄等人率数千人自德州等地南下,向济宁方向拦堵。但是,原先的八千北伐军援军如今变成了四五万,气势汹汹扑来。张亮基、善禄深知自己不敌,不敢试其锋锐,只得让开路使这支大军过去,小心翼翼地蹑随。

大军乘势展威,破郓城,下阳谷,夺冠县,于3月底进围临清。短短五十多天时间,太平军北伐援军奋战千里,一路狂搅,并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地捻军乘势而起,四省骚然。

此时,北伐援军距离林凤祥、李开芳被围的阜城,只有两三天的距离。倘若大军继续乘势而进,对阜城的围城清军形成反包围,最起码可以实现最低的战略目标:救出阜城被围的老北伐军,双方合军合师。如果斗志坚,运气好,说不定他们还能对胜保或僧格林沁部队予以重创。

不知怎么回事,北伐援军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停下脚步,奋力攻打临清这座坚城。

在阜城围城的胜保以及山东巡抚张亮基等人迅速向临清方向集结。如此一来,清军不仅阻止了北伐援军的继续北上,又对攻打临清的太平军形成反包围。

清军大好局面下,却发生内讧。由于张亮基杀掉了胜保手下几个抢掠的士兵,被胜保参劾,诬张亮基捏造战功,清廷下旨逮问张巡抚。临清城内数百川勇兵变,与太平军里应外合,临清落入北伐援军之手。

事情发展得颇有些波谲云诡。数万太平军援军进入临清城后,才发现城内粮食早已被临危有胆的清朝地方官员下令烧毁,几万张嘴的吃饭顿成问题。而且,援军大军入城后,锐气顿失,且被清军四面围困,成为瓮中之鳖。

特别要命的是,主将曾立昌只知喊打喊杀,根本没有远谋。而陈仕保、许宗扬心中发慌,暗中动摇,想突围逃回南京。陈、许二人之所以没有底气,除了心中怯懦,也是因为新入伙的捻子、盐贩子、流民等人各自三心二意,不听调遣,纪律极差。这些人在大军得胜时可以造势,稍遇困难就心中打鼓,个个把鞋带绑紧想趁机窜逃。

由于缺吃少穿,太平军中冻饿而死的人不少,还有少数人绝望之余自刎、上吊、投水,以免自己被俘后多受痛苦。毕竟手中还有数千太平军老兵,曾立昌在夜间组织了一次有秩序的撤退,最终安然撤出临清,南退至清水镇,并于夜间对追击的清朝胜保部队进行突袭,打了一个漂亮仗。胜保本人跑得快,遁走馆陶。

许宗扬非常担心回不去南京,撺掇曾立昌全军南返。结果,撤退途中,被清军正规军与地方乡勇四处截杀,太平军边打边减员。行至冠县三里庄时,胜保追兵杀至,混战中杀掉了北伐援军主将之一——陈仕保。由此,北伐援军大溃,四处散逃。

5月5日,曾立昌率残卒千人自江苏丰县突围,准备由黄河北岸渡河。结果,由于岸边河泥淤住马足,太平军残兵成为清军枪炮和掷枪的靶子,基本全部被消灭掉。

北伐援军主将曾立昌虽然没有谋略,但很有血性,知事不可为,纵马跃入黄河中自杀。

最终,只有许宗扬一人在8月率少量残卒遁回南京。震怒之下,杨秀清把他下狱治罪。此人出狱后,划拨为韦昌辉手下。“天京事变”时,替北王韦昌辉攻入东王府杀杨秀清的,许宗扬算是一个得力干将。

当时,杨秀清还想派北王韦昌辉再次提军北上援救,但由于二人嫌隙日深,杨秀清怕韦昌辉北去后自立山头,便封秦日纲为“燕王”,鼓动他前往“燕”地北伐。

秦日纲非常勉强,率军行至凤阳、庐州一带,就以兵少为由再不北行,而留在安徽磨蹭。二次北伐援军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