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坐看中原鹿正肥

袁世凯出山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十个字,乃袁世凯十三岁时所作一联。毛头少年,既以潜龙自诩,又以逐鹿自励,果真不是凡人。

武昌起义两天后,清廷电谕已到,要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手下人听说后,都兴冲冲进门,前来道贺。

袁世凯眉头都不抬。他看了看电文,信手置于几上,淡然道:“现在不是着急的时候。”

他在装吗?也是,也不是。

多年宦海浮沉,使他深知藏而不露、等待时机的重要性。而北京的朝廷在起义初始阶段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武昌枪声响过之后,最惶急的,莫过于北京的清廷。当时,内阁廷议,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处理瑞澂,一个是如何去平息武昌的起义。

由于托人送钱走关系,加上本人与清廷的最高层都有“关系”,瑞澂该杀头的大罪,最后落了个“戴罪立功”的微小处分。而在如何处理武昌起义问题上,大家一致主张以剿战去平定。

人也杀了,城也占了,兵也反了,不剿不行。

剿平武昌的人选,当时有两个——袁世凯和荫昌。

如果凭资历,袁世凯一个,能顶荫昌五百个。但事实明摆着,载沣两年多前没杀他就不错,现在临乱马上把他拎出来,清廷很没面子。

面子不说,最关键是对袁世凯的疑忌。

武昌汉人造反,如果派袁世凯这么个汉人去平灭,载沣等人思来想去,怎么也不放心。

既然如此,只有派荫昌去当统师。

荫昌,字五楼(后改午楼),满洲正白旗人。这位满人,才学不错,国子监生出身,早年就读同文馆德语班。毕业后,他曾去德国陆军深造,与时为皇太子的德皇威廉二世同班,私交甚笃(威廉二世也很倒霉,一战后跑到荷兰,一直被协约国当战犯通缉)。看荫昌的戎装照片,像极了德国军官,连唇上的胡子都是德国式。

花花公子出身的荫昌学习不用功,德文口语很差。1877年,清廷派刘鸿锡出使德国,荫昌当翻译,一路根本弄不懂德国人说什么,气得刘大人把他从“三等翻译官”降为“四等”。1884年,许景澄出使德国,荫昌跟了去,德文仍不过关,就被留在当地的军校学习。学成后,他进入北洋新军。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办武备学堂的时候,荫昌以学堂翻译教习的身份,终于得入李大人法眼,做到武备学堂总办的职位。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请荫昌推荐人才。这位公子挺有慧眼,就把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和梁华殿推荐出去,日后的“北洋三杰”,全在其中。

1900年,荫昌还在袁世凯手下的山东办理过军务,与义和团打过仗。1901年,他出任德国公使。1906年,他任清廷陆军部右侍郎。1908年,荫昌主持太湖清军秋操。同年,宣统帝继位后,荫昌出使德国,在宴会上与老哥们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畅饮欢言,出尽风头。

载沣当初要杀袁世凯的时候,出于私交情谊,荫昌为袁世凯说过不少好话。从性格上讲,荫昌是个新派人物,早在留学时就剪了辫子。所以,他每见慈禧太后,总要接个假辫子才行。

在满洲贵族中,荫昌人算是个“大好人”,但军事上完全不行。此前他在山东袁世凯手下和义和团打仗的“经验”,跟打猎差不多,根本没有真正经历过战阵。

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后,荫昌被任命为陆军大臣。

即便如此,摄政王载沣宁可信任满人荫昌,而非汉人袁世凯。

清廷很把武昌起义当大事来处理。定下统帅人选后,谕旨频下,在调两镇陆军速赴战区的同时,又派萨镇冰督水军协战。

武昌起义爆发时,清军新军有九个镇在北方,其中不少精锐正集中在河北永平准备演练“秋操”。此次军事大典,本来是载沣想显摆新成立“皇家禁卫军”威力的。

载沣当权后,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除了任命两个弟弟载洵、载涛分别为海军大臣和军咨府大臣外,唯一的“实事”,就是建立皇家禁卫军。

武昌枪响,显摆皇家禁卫军的机会就没了。但是,由于清朝的陆军精锐尽在永平,大可派那些人乘火车直奔武汉战场。当然,江北提督段祺瑞还可以率领江浦混成协坐船去,那样会更快些。

载沣信不过南方的军队,又认为段祺瑞是袁世凯心腹,没有同意。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从近畿陆军或河南新军中马上抽人赶赴武昌,那样比永平新军更快。但庆亲王奕劻怕载沣的弟弟载涛趁军队调拨的机会,用城内的禁卫军先把自己给“解决”了,坚执不可。结果,奕劻调来自己信得过的姜桂题的武卫军把守京城九门,顺便保卫他自己的庆亲王王府。

清朝高层窝里斗,造成决策延搁和失误。

最终,清廷还是决定从永平调军去武昌镇压。

荫昌本人坐火车先去。随后,朝廷抽兵组成两个军,第一军由陆军第四镇、第二镇的混成协以及第六镇的混成第一协组成,荫昌自任“总统官”。第二军的“总统官”是冯国璋,他率陆军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以及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赶往武昌扑火。

荫昌这个人,好玩不正经。他脚登德国长统靴,身穿中式缎袍,嘴里唱着京剧《战太平》,拿着身板架势上了火车(见梅兰芳《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

当时,荫昌非常轻敌。清军水陆并进,阵势这么大,平灭武昌几个叛党,看似很容易。为此,他大有“为君谈笑净胡沙”的意头。

10月15日,荫昌在彰德下车,拜见袁世凯问计,显得很有得胜的信心。袁世凯劝他:“湖北方面,有黎元洪为将,千万不可小视!”他建议荫昌小心,切勿轻易出战。

荫昌与袁世凯关系甚好。特别是摄政王得权后,袁世凯得保人头,荫昌出过大力,为此袁府上下视他为“恩上”。

袁世凯如此劝说,绝对不是发阴使坏,而是真正掏心窝子为荫昌好。而荫昌呢,经袁世凯一劝,由极端乐观变成了十分悲观,从谨慎变成了磨蹭。

所以,一直到10月17日,荫昌也没有组织清军进行任何像样的进攻。

最早到达武汉的,只有清军的新军第一镇第一标与第六镇第二十四标。正在舰上避风的瑞澂听说只有两标人马赶到,心里更虚。为了将功赎罪,他还是马上命令这两标人马进攻。

但是,荫昌事先有令,一定要等大部队集结完毕后,各部才能发起进攻,以求万全。

10月18日,在汉口附近已经有清军的一个混成协和两标人马,但荫昌仍不下令进攻。他本人“持重”,革命军却先发制人。

排炮轰鸣中,革命军在刘家庙打得清军溃逃,夺取了大批枪炮辎重。这时候,人在信阳的荫昌心内有些慌。由于调度无方,铁道挤塞,弹药未及时运送,荫昌与那些军中“留学生”出身的军官、顾问们,一时间感到脑袋都大了。

等到新军强大的第四镇开到前线,武昌起义已经到了第十天。

10月23日,荫昌把指挥部从信阳前伸到孝感,巡洋舰海琛号也把大炮瞄准了革命军。

但是,时已至此,一切似乎都太晚了。

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贻误军机,10月22日,湖南独立;当天,陕西独立;过了两天,九江响起革命枪声……

革命的多米诺骨牌,开始了倒塌的过程。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10月27日之前,荫昌所统的大批清军,对革命军没能发动任何有效的进攻。张彪残部自不必讲,河南的巡防军反而向革命军投降,真是雪上加霜……

事情发展到这个份儿上,没有别的办法,清廷只能起用袁世凯。

眼看中国局势渐乱,怕威胁到各自的在华利益,洋人们出来说话,纷纷要求清廷把袁世凯请出来主事。

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的美国代表、法国代表,还有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此人在朝鲜时就与袁世凯是好友),以及洋人的驻京公使团,一致要求袁世凯出山,并专门派人入宫传达清晰的信息——希望袁世凯以“皇权执行者”的身份出来(贝洛夫《1911—1913年的中国革命》)。

在清廷内部,本来就与袁世凯一气相通的庆亲王奕劻、那桐、徐世昌等人这下子底气更足,他们一起对载沣施压,要求重新起用袁世凯。

急火攻心下,摄政王载沣没辙了,他忍泪屈从,并把“丑话”说在前头:“你们这样主张,就照你们的办,日后有事发生,请不要推卸责任!”

这位以“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为座右铭的摄政王爷,终于在泪水中完全暴露了他的怯懦与无能。

载沣这边愿意了,袁世凯那边却没那么容易。该拿捏的时候,一定要捏足了谱儿。

袁世凯上折推说道:“……臣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近自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盖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袁世凯奏折》)

——你载沣从前不是以“足疾”开我回籍吗,今天,我袁世凯身上毛病更多了。

当然,袁世凯在吐喷胸中郁气时,也给载沣留了个台阶——只要病好,我一定出山。

这就是讨价还价的第一步——湖广总督,官太小。不干。见关子卖得差不多了,他再讨价还价(致电内阁):给枪给钱,按我的意思安排人。于是,王士珍、冯国璋、段芝贵、段祺瑞等北洋嫡系,一时到位。

清廷已经答应了这么多条件,袁世凯该出山了吧。

不!他仍旧“抱膝长吟”。

清廷派来彰德劝说就任的徐世昌,本来就是袁世凯心腹。他来见袁世凯后,不仅没苦口婆心劝老友立刻赴任,还给他出了不少要大价码的主意。

如此,袁世凯摆出了六大条件:

1.明年即开国会;

2.组织责任内阁;

3.宽容参与各省起义的党人;

4.解除党禁;

5.需委以指挥全国水陆军及军队编制的全权;

6.须有十分充足的军饷。

上述六条,哪条不答应,袁世凯绝不出山。

这六条真厉害,不仅使得袁世凯人前人后、敌方我方做足好人,也彻底把皇族架空。

眼见全国各省纷纷独立,火越烧越旺,摄政王载沣最终不得不向袁世凯屈服。

10月27日,朝廷发电谕,召回荫昌,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他全权指挥军队,并特别说明陆军部、军咨府不能对他指手画脚“遥制”。

这下袁世凯该出山了吧!还不!

10月27日,滇西腾越革命;10月29日,山西太原独立,巡抚陆钟琦与其子被杀。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驻军滦州,与蓝天蔚等人通电清廷,要求免斥“皇族内阁”,速开国会;10月30日,昆明“重九起义”,推蔡锷为云南都督;31日,江西南昌光复。

忧恐惶急之下,载沣在10月30日连发四道“上谕”,表示要释放“国事犯”,真正施行“宪政”,并落实组织“责任内阁”。

同时,他与隆裕太后商量,准备带着小皇帝逃往热河(“北狩”)。

很怕隆裕太后和溥仪小皇帝跑了没东西可玩,袁世凯连忙上书制止,表示自己要“出山”。

10月31日,袁世凯到达信阳。

11月1日,清廷下达谕旨,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看到电报,袁世凯终于长吁一口气,笑了,大笑了。这一天,他赶至湖北孝感,作坐镇指挥的姿态。

载沣等人不让他在湖北待着,心急火燎请他入京主事。袁世凯仍旧推辞,表示自己的“总理大臣”一职不是公推,不敢奉诏就任。

11月2日,北京的资政院开会,正式推举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看此电文,袁世凯才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亲信冯国璋、段祺瑞等人,自率卫队北上,于11月3日抵达北京,组织责任内阁。

这样一来,“皇爹”摄政王载沣实权皆无,该袁世凯当主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