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局面(2)
史书中的赤壁之战
关于赤壁之战,史书中是有过记载的,但并不详细,甚至连赤壁到底在哪都有争议。在《三国志》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更是各说各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作为传主,是这么描述赤壁之战的:“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刘备作为传主,又是一番描述:“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而《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孙权作为传主,关于赤壁之战,则这样写道:“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更有意思的是,《三国志》引用的《江表传》中,有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曹操写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这就有意思了,一个赤壁之战,刘备、孙权、曹操各有说法,刘备说是自己放火击败了曹军,孙权说是他放火击败了曹操,曹操却说这把火是我自己放的。孰是孰非,《三国志》里是一笔糊涂账。为什么在《三国志》中,刘备、孙权、曹操三方对于同一场赤壁之战,说法都不一样?其实,这与《三国志》本身有关。原本《三国志》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三本书,分别是《魏书》《蜀书》《吴书》,都是单独流传的;到了北宋,这三本书合成一本,统称《三国志》;于是,原来三本书各自的视角保留了下来,对于同一事物,说法因为其立场不一样,也就表述得不一样了。
我们从这些看似矛盾的记载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甚至能窥探出历史的一丝真相来:赤壁之战不同于之前发生的官渡之战,它是一场遭遇战,曹操率军南下,与刘备军或是孙刘联军在赤壁这个地方遭遇,双方爆发了一场战斗。战斗的规模大小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曹操率领的北方军队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暴发了疫病,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让原本占据兵力优势的曹操在这场战争中失利;曹操败退北方,刘备和孙权也没有继续进攻曹操,转而各自发展势力,最终孙权巩固了江东,刘备占据了蜀地,三国鼎立由此而来。
赤壁之战的影响
赤壁之战,是曹操的“滑铁卢”。原本在军阀割据的东汉末年,曹操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取得最终胜利的人,因为他不但在政治上强人一筹,“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在军事上抢占了先机,统一了北方之地,且收编了袁绍、刘表等人的大量军队,在实力上是远强于刘备和孙权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所率军队竟多达“八十三万之众”。当然,曹操不可能拥有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但相较于孙刘联军,他还是占据很大优势的,如果不是因为军中暴发了疫病,再加上不习水战,曹操是不可能失败的。
恰恰是曹操的这次失败,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赤壁之战的失利,让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可能,这一进程因此而延迟了很多年。而刘备、孙权则借此战役的胜利,乘机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其中,刘备是得利最大的,通过与孙权结盟,他不但战胜了曹操,保住了自己残存不多的力量,更是获得了荆州之地。之后,刘备以荆州为跳板,扩充势力,进而谋取蜀中之地,并最终占据了四川和汉中,建立了自己的王图霸业。
孙权获取的利益不如刘备,他在曹操失败后,数次率军进攻合肥,向曹操发起挑战,却屡屡失败。更要命的是,荆州的问题,让孙刘联军原本就不牢靠的关系产生裂隙,刘备与孙权从最初的盟友,最后也变成了敌人,蜀与吴冲突不断,最终爆发了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
可以说,赤壁之战基本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相对于刘备与孙权,曹操仍占据优势地位,因为这场战争,统一的进程只是延迟了,但北方统一南方的大势并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