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0 昙花一现的统一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南北激荡本章字数:2686

西晋王朝建立于265年,灭亡于317年,总共存在了52年,前后历经了4个皇帝。与东晋的偏安一隅不同,西晋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唯一的统一王朝,但统一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昙花一现”。

司马炎与太康之治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也是西晋王朝的创建者。司马炎能成为终结曹魏政权的操刀者,有一丝运气的成分,因为这份“殊荣”原本是轮不上他的。

司马懿有好几个儿子,其中年长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在京剧中,司马懿的身后总是跟着这两人,这也间接说明了父子三人的关系。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了接班人;司马师死后,接班人却不是司马师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司马昭。这并不名正言顺,因为封建社会“子承父业”才是正统。所以司马昭也曾假惺惺地说:“这天下是景帝的天下,我代他摄政几年,将来这个位置还是桃符的。”景帝指司马师,而桃符是司马攸的小名。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小儿子,被过继给了司马师做儿子。但司马昭临死时,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将大位还给司马师名义上的儿子司马攸,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司马炎。

司马炎面对的仍是割据局面。此时的蜀国已经灭亡了。司马炎即位后不久,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前后仅仅4个月,就将东吴的版图全部纳入晋王朝,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自东汉末年后,长达60年的分裂局面到此结束,中国再度统一。

但司马炎所创建的晋王朝并不稳固。在经历了曹氏取代刘氏、司马氏取代曹氏的政权更替后,皇帝的权威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地方世族豪强力量剧增。司马家族本身就是世家大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世家大族。司马炎吸取了曹魏政权灭亡的教训,为了避免其他世家大族反叛,便大肆封同姓王,以宗室王族巩固司马家的政权,并将这些姓司马的王爷们派驻各地,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以维护皇室的力量。司马炎此举,确实防止了其他世家大族取代司马氏,但也带来了另外的弊端,那就是争斗从外部转移到了内部,司马家族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司马炎在治理国家方面,成绩还算是优异的,他在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兴修水利上很有一套。渐渐地,西晋王朝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更明显的表现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在经历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三国战乱之后,全国人口剧减;到了司马炎执政期间,人口数量得到了恢复,甚至达到了东汉中前期水平。历史上将这短暂的中兴,称为“太康之治”。

虽然有太康之治,但西晋王朝实际上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只是长年战争后的短暂统一掩盖了原本尖锐的矛盾。其外患是大量游牧民族的内迁,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为奴仆,他们就像一座座活火山,等待着喷发。内患则是世家大族与平民的矛盾,也可以说是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矛盾。西晋王朝沿用了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占尽了优势,他们在政治上获得高位,在经济上拥有特权,这一矛盾无法调和,直至东晋灭亡乃至南北朝结束,都没能解决。

随世家大族特权应运而生的,是世家大族的奢靡之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恺、石崇斗富事件,就发生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王恺是司马炎的舅舅,石崇是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的儿子,这两人都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当时奢靡之风盛行,这两个人斗起富来:王恺用糖水洗锅,石崇便把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40里的步障,石崇便做了50里的彩缎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抹墙,石崇便用更为贵重的花椒抹墙。

司马炎不但不制止两人这种荒诞奢靡的行为,反而偷偷地帮助王恺。他给了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两尺多,世间罕见。王恺拿着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石崇二话没说,直接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砸得粉碎,随后命人从自己的仓库中拿出六七株珊瑚树来,每株珊瑚树高度有三四尺,把王恺看得目瞪口呆。

知识拓展

石崇的财富是怎么来的

西晋初期,朝廷上下流行奢侈之风,文官武将过着纸醉金迷、竞相斗富的荒唐生活。他们的财富都是民脂民膏,比如石崇,靠着祖荫做官,他担任荆州刺史时,派官兵抢劫来往商人,因此致富。石崇虽是这一时期的炫富代表,其人却有可取之处:他是文学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八王之乱时,权臣向他索要宠妾绿珠,石崇拒绝,因此被杀,典故“绿珠坠楼”说的便是此事。

傻皇帝司马衷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这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但这并不是因为其文治武功,而是因为他是公认的“弱智”。司马衷智力低下,司马炎对此心知肚明,他甚至担心司马衷当不了皇帝。

据说司马炎特意出了几个问题,来测试司马衷,限定他三日之内交卷。司马衷当然不会答。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见状,找了几个有学问的人替司马衷解答。司马炎看过答卷后说:“大家看,司马衷并不傻,还是能当好皇帝的嘛。”

这个故事听起来不合常理。为什么司马炎要出笔试题,而不是当面向司马衷提问呢?其实,选择司马衷作为继承人,对于司马炎来说是必然的。司马炎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很高。司马攸在血缘上是司马炎的弟弟,在名分上又是司马师的儿子,当年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就是从司马师的手中接过了权力的,如今将权力还给司马师家,看似合情合理;而且司马攸能文能武,颇受拥戴。

面对如此局面,司马炎只能竖起“立长”的政治伦理大旗,哪怕儿子司马衷再傻,也必须将其扶上皇位。为此,司马炎总结了东汉后期和曹魏政权在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在外戚、宗室、大臣三者之间玩平衡,搞相互掣肘,以确保司马衷的皇位稳定。然而司马炎千算万算,没算到权力能让人失去理智,他打造的这套权力平衡系统很快就被打破了,西晋王朝也由此陷入长年的内乱之中。

关于司马衷智商不太高的说法,史书上曾记载两件事可以作为证明。有一年夏天,司马衷和随从在游玩,听到池塘里有青蛙在叫,司马衷很奇怪,就问随从这些青蛙呱呱乱叫是为官还是为私。随从没法回答,只能告诉司马衷:“在官家里叫的,就是为官;在私家里叫的,就是为私。”真正让司马衷“千古留名”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何不食肉糜”。有一年天下闹灾荒,老百姓没有饭吃,很多人饿死了,有人把情况报告给了司马衷,司马衷很疑惑地反问道:“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其实,不管司马炎把皇位传给谁,结局基本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因为西晋王朝自建立开始,内忧外患的局面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王朝的建立,只是昙花一现的统一;三国的战乱,只是长期战乱的一个开始,一个序曲。西晋末期发生的八王之乱以及自东汉末年开始的五胡内迁,将天下带入了一个更加混乱的局面。在这一时期,皇权形同虚设,自立为王、改朝换代是家常便饭,皇帝被废、被囚、被杀比比皆是,为了谋取最高的权力,父子相残、兄弟相残、亲人相残不胜枚举。西晋王朝短暂的统一,实际上揭开了天下大乱的序幕。在东汉之后的几百年里,天下纷争,战乱不断,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