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杯酒释兵权(1)
通过兵变建立北宋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心中一直是不安稳的。因为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取代后周政权,是因为掌握了兵权,手下将领为了荣华富贵,拥立自己当皇帝。这样的事情,以后可能还会发生。怎样才能让它不发生呢?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摆在赵匡胤的面前: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打击甚至是消除地方势力,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局面不再出现;二是如何巩固新生政权,使国家长治久安,让北宋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人,是宰相赵普。
知识拓展
赵普和宋太祖
赵普曾对宋太祖说:“提拔人才,是为国家着想,不能仅凭皇帝个人的好恶来定夺!”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都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又推荐,宋太祖一怒之下,将推荐奏章一把撕碎,扔到地上。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破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家以后,重新粘好,过了几天,又将它交给宋太祖。宋太祖有所醒悟,于是接受了赵普的推荐。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代有一个很出名的典故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赵普出身小吏,读的书不多,比起别的文臣来,学问要差很多。他当上宰相后,宋太祖赵匡胤也经常劝他要多读点书,赵普连声称是。每次结束朝政之后,赵普回到家中,就把自己关在书房中认真读书,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从不误事。宋太祖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即位。有一次赵光义与赵普闲聊,问道:“有人说你关起门读书,读的不过就是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是的,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佐陛下治理天下。”赵普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发现他的藏书确实只有一部《论语》,于是民间就流传了一种说法,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赵普的政治才能确实是卓越的,他在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帮助赵匡胤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他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在北宋统一天下时,赵匡胤所采取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策略,就是出自赵普。据说,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喜欢轻装简从,去过去的“哥们儿”家串门,赵普就是赵匡胤最好的“哥们儿”。有一天傍晚,天降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来了,正打算回屋看书,这时敲门声响起,赵普开门,只见赵匡胤站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拜见,赵匡胤却说:“已经和晋王约好了。”晋王即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不一会儿,赵光义就到了,于是三人在堂中坐下,用炽热的炭火烤肉吃。这个故事,被后世称作“雪夜访普”。就是在这个雪夜中,赵普劝说赵匡胤放弃了先进攻北汉的计划,转而先向南平定后蜀、后汉和后唐。
为了巩固北宋政权,宋太祖赵匡胤与宰相赵普有过多次的沟通和谋划。在北宋刚刚建立时,割据地方、掌握兵权的李筠和李重进就表示了不服,发动叛乱,虽然宋太祖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但心有余悸的赵匡胤不禁向赵普发问:“为什么唐代末年以来,短短几十年里,皇帝就换了8个姓,先后12人称帝,天下的战争和动乱没有止境?我想要从其根本上结束天下的兵乱,使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知识拓展
天下何物最大
宋太祖曾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沉思后回答:“道理最大。”五代以来,有武力便是王,谁武力强谁就是老大,但是赵普不认为武力最大;皇帝号称天之子,主宰天下臣民,掌生杀予夺大权,但是赵普不以为皇帝最大。赵普认为,天底下道理最大,皇帝也要讲道理,不能任性行事。对赵普的回答,宋太祖表示认同。
赵普对这些问题早就深思熟虑过了,他分析唐代以后的政治和军事状况,对宋太祖说:“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的权力太大了,皇帝弱而臣子强。要解决这个症结,没有什么奇谋妙计,只要削弱藩镇的权力,控制住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天下就能安定。”
赵匡胤听后,恍然大悟,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知道该怎么做了。”不久,赵匡胤就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但对于那些掌握兵权的大将们,尤其是像石守信这样的人,赵匡胤碍于情面,迟迟未能下手,毕竟他们是自己的“哥们儿”,没有他们的拥戴,自己也当不上皇帝。这时,赵普又对赵匡胤说:“平心而论,我也不认为他们会背叛皇上,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有人作死,拥戴他们黄袍加身,他们能全身而退吗?”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经历就在眼前,赵匡胤听了后,不禁一怔,“是到了该下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