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王安石变法(1)
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是北宋著名的政治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很多著名的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卷入这场变法中,他们的命运因为这场变法而发生改变,北宋的历史也因为这场变法而发生改变。历史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不同的是,商鞅变法成功地改变了秦国的国运,并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却失败了。甚至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加速了北宋灭亡。
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王安石的头衔比较多,即便是在牛人如群星闪耀的北宋,王安石也是极为耀眼的那一个,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王安石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他不仅仅是个文人,还是一个曾试图改变或挽救北宋命运的人。
到了北宋中叶,宋初为解决地方割据而采取的诸多措施,弊端逐渐显现。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北宋实行一职多官,造成官僚机构庞大;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北宋实行“养兵”制度,形成了规模庞大且战斗力不足的军队。官员和军队的激增都需要花钱,再加上皇帝喜欢大兴土木,但国家没钱,于是产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尤其到了宋真宗之后,国家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
澶渊之盟后,花钱买和平就成了北宋对外的基本操作。养官员要钱、养士兵要钱,面对虎视眈眈的北方少数民族,无论是战是和都得花钱。财政上的亏空使得北宋政府不断增税,除了延续唐代以来的“两税”,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也是层出不穷。老百姓负担不起,再加上战争和自然灾害频发,很多人只能铤而走险,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王安石之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想通过改革求生,但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短短一年多就失败了。到了宋神宗即位后,北宋王朝虽然表面上繁荣,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
知识拓展
尧舜之所以为尧舜
王安石和人争论变法,怒说:“你们反对变法,都是因为不读书。”有人反驳:“皋陶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哪有什么书可读?”王安石默然。原来,王安石曾以尧舜时的贤臣皋陶等自许,而把反对变法的人比作“四凶”。他劝神宗要学尧舜,亲贤人、远小人。宋神宗问:“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世,亦不能无四凶。”王安石答:“尧舜之所以为尧舜,就是因为他们能分辨四凶,并且诛杀之。”
知识拓展
与士大夫共天下
宋神宗召见王安石和文彦博等议事,讨论变法。文彦博反对,说变法会失去人心。宋神宗答:“变法的话,士大夫们确实会不太高兴,但对百姓却没有不方便啊。”文彦博当即反驳:“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言下之意是:陛下您不要搞错了,您是和士大夫站一边的,而不是和百姓站一边的。后世因此称宋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早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就曾上书皇帝提出变法,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但宋仁宗没有同意。宋神宗即位后,想有一番作为,他首先想到了王安石。
在王安石看来,北宋国家贫弱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就此开始。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首先从顶层设计开始,他在中央政府成立了一个制定新法的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三司是中央的财政机关,包括户部、度支、盐铁。在三司之上设置立法机关,表明王安石的新法是以理财为中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以此立法机关为着力点,王安石先后推行了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和保甲法等。
其中,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由官府借钱。方田均税法,针对当时田产不实、赋税不均的弊病,由官府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土质肥瘠程度分等级规定税额。青苗法规定,各地政府在夏、秋未熟之前,借钱、米给农民,主要是贷给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收成之后加息十分之二还粮或还钱。这种措施是为了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并赈济农民。免役法就是由国家出钱雇人充役,按户等收免役钱。那些原来可以免役的官户,也要按定额的半数缴纳,称为助役钱。这相对于过去所实行的把负担都转嫁到农民头上的差役法来说,在当时是一种较为进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