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天宝剧变
居安需思危,唐朝的盛世之下其实埋藏着很多隐忧。唐玄宗执政期间主要用过两个年号,一个是开元,一个是天宝。这两个年号基本可以将他的统治分为两个阶段: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广开言路、任人唯贤;到了天宝年间,他对自己开创的盛世局面极度自满,于是逐渐懈怠、纵情享乐。
随着唐玄宗在位时间越来越久,他前期勤勉的作风渐渐消退,变得沉迷于奢侈享乐。此时的唐朝,其实已经处在深重的社会危机之中了。均田制濒临瓦解的危机还没有解除,唐玄宗的昏聩导致贪官污吏充斥朝堂,本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在官员们的盘剥下更加难以维持。
大臣李林甫不学无术,却又精于权谋,靠着巴结唐玄宗的宠妃和其他重臣赢得了唐玄宗的好感,一步步当上了宰相。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变得听不进良臣的劝谏了,这就让极度善于逢迎唐玄宗的李林甫备受重用。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唐玄宗越发懒于政事,他将军国大事尽数交由李林甫来处理。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宰相地位,可谓费尽心思。他生性阴狠,素以“口蜜腹剑”为世人所熟知,凡是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唐玄宗的宠信、可能威胁到他相位的官员,他都会想方设法将其除掉。他恐吓言官群体说:“你们这些言官,应该看看那些仪仗用的马。那些马整天不叫,就默默地站着,每天吃得饱饱的。然而一旦乱叫一声,就会被拉出去永远不再使用了。这个时候再后悔,还来得及吗?”对于敢于弹劾他的大臣,李林甫就唆使党羽诬告陷害,将他们抓进大牢,甚至处死。就这样,人人都畏惧李林甫的权势,无人敢向唐玄宗揭发他。
让李林甫当宰相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更糟糕的是杨国忠随后也当上了宰相。杨国忠的不学无术更甚于李林甫,就连李林甫也十分鄙视他。杨国忠早年只知道酗酒赌博,后来从军做了个小军官,日子过得十分困苦。直到族妹杨玉环得到玄宗宠爱,他这才鸡犬升天般地一路高升,最后当上宰相,身兼几十个头衔,掌握天下大权。杨氏一家的生活极度奢靡,家中的亭台楼阁连接在一起颇为壮丽,宴会从早晨持续到深夜,一盘菜肴能抵得上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杨国忠曾指挥过两次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先后共派出15万军队,两次都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然而,他不断地向唐玄宗报告虚假的胜利消息,唐玄宗却全都信以为真。可见,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昏庸到了何等地步。
知识拓展
李林甫
李林甫担任宰相19年,他嫉贤妒能,尤其忌恨文采出众的人,对于才能、功绩在他之上的官员,总是想方设法除掉。他与人交往时总是表面和善,言语动听,暗地里却常常使用阴谋诡计陷害人。日子久了,人们就发现了他的伪善,于是背地里都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么来的,意思是嘴上说得甜蜜,肚子里却藏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一个人嘴巴说得好听,而内心险恶。
除了用人不当,让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人总揽大权,唐玄宗所犯的更严重的错误就是忘记了姚崇、宋璟等人的劝谏,大肆发动对外战争,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同周边的民族或政权作战。唐玄宗好大喜功,热衷于开疆拓土,所以杜甫才会在《兵车行》里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可见当时的拓边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由于战争局势风云变幻,为了方便军队作战,唐朝就在边疆设立能够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节度使。玄宗时期设立了10个节度使,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这些边疆节度使麾下总计统领近50万边军,相比之下,唐朝中央的禁军不过10多万人,形成了典型的外重内轻的危险局面。同时,这些节度使还集军、民、财三权于一身,这大大削弱了中央政权对边境将领的控制力。这些悍将手下的长征健儿也远不如由农民担任的府兵忠诚。府兵在故乡有田产和家属,这些因素使得他们不会轻易造反。长征健儿中不少人在家乡没有土地,又常年在外作战,听命于固定的统帅,因此也更容易被野心家所驱使。
本来唐玄宗在节度使的选用上十分慎重,很多大臣通过出任节度使积累军功升任宰相,所以选用的也都是极为优秀的人才。李林甫担任宰相时,知道自己才学鄙陋,就十分忌惮其他有才华的大臣,害怕他们通过节度使晋升的途径进入中央任宰相,威胁自己专权的地位。于是,他怂恿唐玄宗任用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武将来做节度使,明面上的理由是这种将领作战勇猛又不会结党营私,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将领不通汉语,不会有进入中央的机会,更不会被委以宰相的重任。糊涂的唐玄宗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就提拔了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一批少数民族将领做节度使。这些人即便再怎么立下战功,也没有进入朝廷担任宰相的资质,这下李林甫的相位就愈发稳固了。唐玄宗对这些少数民族出身的节度使也很信任,任由他们自行招募兵马发动战争,为野心家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杨国忠做宰相的时候,在争夺唐玄宗宠信方面的大敌,就是经由李林甫提拔起来的少数民族将领安禄山。安禄山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同时又手握重兵,因此杨国忠对安禄山很是忌惮,多次向唐玄宗告状,说安禄山这个人嚣张跋扈,一定会谋反,最好是尽早杀了他。这大大刺激了安禄山。安禄山的野心已经不能抑制,再加上他对唐玄宗的昏庸和唐朝腹地虚弱的程度十分了解,于是决心发动叛乱。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从根据地范阳向洛阳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