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9 唐朝的文化思想与宗教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隋唐长歌本章字数:2953

唐朝文化繁荣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唐朝终结了南北分裂的乱世,使得原本被割裂的南北文化圈开始重新整合,使中国本土的文化得到新的发展。同时唐朝作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之一,对外来文化也以博大的胸襟兼收并蓄,将其中好的部分吸收进中华文化之中。

唐朝的文化思想发展

唐朝时期的大一统,是疆域和思想上的双重大一统,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儒家学风。北方的儒学讲求对儒家经典字句的深挖考究,而南方的儒学则更注重对儒家精神的把握与探讨。大一统的局面形成后,出现了很多同时精通南北儒学的学者,他们普遍认为南方儒学的治学方法要高于北方。南北朝时期在对儒家经典应如何诠释的问题上,学者们也是各有各的见解,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唐朝统一后,唐太宗就命孔子的后人孔颖达编修了《五经正义》,为儒家经典确定了官方认可的统一版本。《五经正义》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多采用南方学者的观点,可以说,南方的儒学由此成为官方学说。这也是自永嘉之乱后,南方文化较比北方先进的结果。

与此同时,唐朝时期的儒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儒家思想侧重于对社会的思考,而缺乏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佛教传入后,带来了很多新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这就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儒学的衰落和佛道等宗教的兴盛,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反思。其中以韩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大力抨击佛教和道教,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韩愈自己提出了一套儒家传承的道统体系,他主张儒家思想是由尧、舜、禹、汤传到周文王、武王、周公,再传到孔子和孟子。在韩愈看来,孟子是儒家道统最后的传人,所以《孟子》一书的地位应该得到提升。在韩愈的推动下,《孟子》的地位持续提高,最终在宋代成为四书之一。韩愈还主张,研究儒学不能沉溺于对经典中字句的枯燥考究,而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经典的精神内涵上。人们应该以儒家精神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心性,以此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知识拓展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柳宗元

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还发起了旨在“复古”的古文运动。他们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崇尚质朴自由的文风,抵制那些文辞华丽却内容空虚的文章,同时强调文以载道。这既是一场文风的改革,也是一次复兴儒学的运动。这场文化运动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浪潮,影响深远。到了宋朝,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人受其影响,再次发起了新一波的古文运动。因此,后人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等人,共称为“唐宋八大家”。

虽然韩愈对当时大行其道的佛道思想极为排斥,努力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性,但韩愈的道统理念的建立,无疑参考了佛教禅宗的衣钵传承体系。而他关于心性的学说,也参考了佛教中“人人皆有佛性”的理念。只不过韩愈主张的心性,最终是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主张入世的心性观。可以说,在唐朝时期,儒学、佛教文化和道家思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并存局面,它们既互相制衡,又互相吸取借鉴。

柳宗元和刘禹锡也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柳宗元的思想带有唯物主义色彩,他认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有客观规律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促使英雄人物产生,而非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同时,柳宗元反对韩愈天有意志的观点,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不会因人的善恶而做出奖赏和惩罚。刘禹锡也赞同柳宗元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幸福取决于制度建设。只有制度建设得好,才能赏罚公平,制度腐败自然就有赏罚不公的事情发生。刘禹锡还提出了人与自然“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只要能掌握事物的规律,人就有战胜自然的可能。

总体而言,唐朝初期的政治、军事强盛,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开放政策,不但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尊重留居中国的外国人民的文化、宗教传统,最终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文化——既有保持自己文化特性的信心,又有吸收、消化其他文化内容的能力。因此,唐朝文化的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国都长安也成为亚洲的文化中心,为各国所向往。日本、朝鲜、越南这些与中国或一衣带水或山川相连的国家,更是不断地把唐朝文化引进到自己的国家,以学习中国文化为荣。

唐朝的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帝王们将自己与佛道两教的紧密联系作为政权合法性的证明,李唐皇室更是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道教的老子李耳身上。所以在唐朝,道教的地位一直很高。

高宗时期,特别强调了老子的地位,将老子尊为太上玄元皇帝。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为了强调自己弥勒降生的身份,特别尊崇佛教,又规定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唐睿宗复辟之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将佛、道两教放在了平等的地位。玄宗时期,则极力提升道教的地位,道教在全国形成了完备的宗教网络,长安、洛阳及其他州郡都修建了玄元皇帝庙,定期举办祈福的仪式。同时,还创办了专门学习道家经典的崇玄学,将《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列入考查科目。在这一时期,道家的经典也得到了第一次汇编,经官方编修而成的《开元道藏》成为道教历史上第一部道藏。

知识拓展

孔颖达

孔颖达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他年轻时便名声很大,隋炀帝召集全天下有学问的人在洛阳开讨论会时,以孔颖达的评价最高。也因为当时的他还年少,一些有名的老学者被他在学问上驳倒后恼羞成怒,竟然暗中派出杀手来刺杀他。幸好杨玄感将孔颖达藏到自己家里,才使他躲过一劫。

隋唐时期也是佛教大发展的时代,民间学佛的氛围非常浓厚。唐朝建立以后虽然尊崇道教,但也没有限制其他宗教的发展。太宗时期,玄奘大师自印度取经归来后,唐太宗组织了大量学者来帮助玄奘翻译和整理带回来的佛经。在这种宽松的文化氛围下,佛教在唐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佛教本土化的关键时期。

与此同时,佛教也开始分化出很多不同的宗门来。其中,中国第一个佛教本土宗派是天台宗,以《法华经》为重,所以也叫法华宗;玄奘大师依据从印度学习来的佛教知识创立了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武周时期大为盛行的是华严宗,以《华严经》为重;盛唐开元年间,密宗也逐渐完善发展成型,并东传日本。

当然,在唐朝时期最有信众基础的应数禅宗和净土宗。禅宗主张人人都有佛性,都具有成佛的资质,其代表人物慧能主张通过顿悟的方式即可成佛,影响力颇大。禅宗将佛教中很多源于印度的清规戒律替换为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道德准则,为佛教本土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净土宗的流行范围还要大于禅宗。其派别主要有未来佛弥勒降生救世和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两种。武则天就是利用净土宗的“未来佛弥勒降生救世”教义,宣称自己是弥勒降生来证明她称帝的合法性。而阿弥陀净土宗主张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能消灾灭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对信徒的要求很低,所以成为当时民间广为流行的佛教信仰,并孕育出了白莲教等具有反抗精神的佛教结社。

整个唐朝时期还有祆教、摩尼教、景教在中国流传。祆教源于波斯,认为火是善神的象征,所以又叫拜火教。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创立,传入回纥,后为回纥人所遵信,其教义也在唐朝境内广泛传播。景教是早期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教派,唐太宗时期传入中国,至今西安碑林中还保存着一块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因为这三个宗教都是经由波斯传入中国的,所以并称为“三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