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颜杲卿的舌头(天宝十五载正月初八)(三)
安史之乱的消息传来时,五十五岁的李白正盘桓于金陵。
虽说在范阳之行中已多少看出了安禄山造反的端倪,心理上已有准备,但渔阳鼙鼓一响,李白却发现自己的家庭仍然危机四伏:宗夫人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爱子伯禽在鲁郡(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李白想赶在战火蔓延之前把他们接出来。
但先接谁呢?正当李白无计可施之际,门人武谔特意赶到了李白身边,自愿乔装打扮为叛军士兵,冒险帮李白去接伯禽,李白只要负责宗夫人即可。
李白在酒酣中感激地给武谔写了首诗:
马如一匹练,明日过吴门。
乃是要离客,西来欲报恩。
笑开燕匕首,拂拭竟无言。
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
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
林回弃白璧,千里阻同奔。
君为我致之,轻赍涉淮原。
精诚合天道,不愧远游魂。
——《赠武十七谔》
武谔是一名春秋要离式的侠客,也是李白的弟子。我们无从得知武谔的武艺是否习自李白,但李白的剑术高明是于史有据的,据说还曾亲手杀过人,他对侠客生活的向往可以参见《侠客行》中的名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在睢阳接到了宗夫人,雍丘、睢阳这一带本是两人定情之地,而今却是胡尘弥漫。但这对夫妇此时还不知道的是,他们躲过了一场大劫,再晚走几个月,睢阳即将爆发八年安史之乱中最惨烈的一战。
为了躲避兵乱,李白带着宗夫人一路南逃,在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的酒楼里碰见了草圣张旭。两人谈论时局悲愤莫名,李白夸张旭乃知兵之英豪,“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即使在逃难中,李白仍心系庙堂,认定自己像落魄时的韩信和张良一样,空有灭胡之策而无用武之地: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猛虎行》(节选)
李白一路听到了无数兵败的消息,他一度深感复国渺茫,欲效申包胥哭秦庭而无人可哭。从不坠青云志到避乱求生,诗人的心情起伏过大: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奔亡道中五首》之四
一直到天宝十五载(756)秋,李白才与宗夫人在庐山安定下来。
李白南逃时,还没从丧子之痛中走出的杜甫告别了奉先的家人,于天宝十五载二月,独自返回长安。潼关失守后,杜甫也像李白一样,带着家小走上逃难之路。
中原军兴时,王昌龄还在贬斥地龙标(今湖南省怀化市),他很快会一路北上,却无法预料这是一条绝命之路。
封常清殒命潼关时,他的幕僚岑参还在北庭。
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底,高适也来到了潼关,领他来此守关的人是哥舒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