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09 春秋五霸(5)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文明之光本章字数:3124

知识拓展

问鼎中原

这个成语从楚庄王向周王室打听九鼎轻重的故事而来。九鼎,传说是夏禹时所铸的九个大鼎,象征国家权力;中原,是当时中国的核心,代指天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企图争夺统治天下的权力。

“问鼎”一词也可单独使用,比喻在竞赛中夺取第一名。比如:以他的实力,有望问鼎冠军。

虽然不能取代周天子,但楚庄王的称霸之心并没有改变。他在位期间,先后6次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最终逼迫郑国臣服于楚国。不久之后,楚国又在邲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晋国。此后,楚庄王又再次发动对宋国的战争,围困宋国国都9个多月,并迫使宋国与楚国结盟,在此期间,没有一个诸侯国敢援助宋国。此时的楚国国力之强大,让中原诸侯为之畏惧,楚庄王虽未通过会盟获得周天子的认可,但霸主之实,已经不言而喻。

楚庄王对待属下大臣很宽厚。有一天晚上,楚庄王举行宴会款待群臣,让自己的姬妾歌舞助兴,还让最宠爱的妃子许姬给大臣们敬酒。忽然,一阵风吹来,将大厅中的灯火都吹灭了,一个叫唐狡的大臣趁机揩油,占许姬的便宜,许姬扯断衣袖才得以挣脱,并顺势扯下了唐狡帽子上的缨带。许姬马上向楚庄王告状,让他点亮灯火后查看众人的帽缨,找出刚才非礼她的人。楚庄王听完后,却传令先不要点亮灯火,并对众人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大家都把帽缨取下后,楚庄王这才下令点上了灯火。酒宴尽兴而散。回到宫里,许姬责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却说:“君臣宴会要大家尽兴,这样才能君臣和谐。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真要追究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这件事就是著名的楚庄王“绝缨之宴”。而唐狡也在后来的战斗中,拼死保护深陷重围的楚庄王,报答了他的不究之恩。

楚庄王的横空出世,给楚国带来了大国崛起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也随着楚庄王的离世,很快就灰飞烟灭了。楚庄王死后,楚国又陷入了内斗不断的怪圈,国力下滑,很快又被晋国反超。更要命的是,在楚国的“后院”,一个新兴小国也在崛起,那就是吴国。而吴国,也逐渐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中原诸侯为了牵制楚国,纷纷选择帮助吴国,以达到遏制楚国的目的。楚庄王的争霸之路,终究是人亡霸灭。

名不副实的宋襄公

宋襄公,宋氏子姓,名兹甫。在春秋五霸中,宋襄公是“打酱油的”,霸主之名,他名不副实。但后世所评的春秋五霸中,确实有宋襄公这么一位霸主。

宋国,在春秋时期并不是什么强国,地盘不大,国力不强,只能靠依附强国,在夹缝中生存。那宋襄公是凭什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呢?凭的是“仁义”,或者说是所谓的“仁义”。

宋襄公是个仁义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如此。他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宋襄公应该继位,但他却不这样认为,他要讲“仁义”,要把太子之位让给庶出的哥哥目夷。他对宋桓公说:“目夷比我年长,而且比我仁义,应该立他为国君。”

于是,宋桓公就找到了目夷,希望他能继位。谁知目夷却说:“兹甫都能把国君之位让给我,还有谁能比他更仁义?我再仁义,也赶不上他啊!”为了彻底打消宋襄公让位的念头,目夷干脆选择出逃到了卫国。太子之位没让出去,无奈之下,宋襄公只得继位。

继位后不久,宋襄公赶上了一件大事——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会盟,他亲眼见证了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除了羡慕,还是羡慕。但以宋国当时的实力,是不可能凭借国力成为天下霸主的。看来还是只能走“仁义”这条路,宋襄公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也正是在这次会盟上,齐桓公跟宋襄公“客套”了一番,并拜托宋襄公以后要照顾自己的儿子太子昭。齐桓公的这番操作,是被宋襄公的仁义所感动,抑或仅仅只是一番“客套”,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宋襄公却当了真。

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他的5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打得不可开交。公子无亏在易牙、竖刁的支持下,占得先机,登上了国君宝座。太子昭走投无路,逃到了宋国,向宋襄公求助。以宋国的实力,对于这种事,原本是力不能及的。收留太子昭,好好养着,就是最大的仁义了。但宋襄公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当年齐桓公曾拜托自己照顾太子昭,如今帮助太子昭夺回国君之位,才是最大的仁义。

宋襄公也知道,单靠宋国的实力,想要帮助太子昭夺位,肯定是不够的。于是他以仁义之名,向天下的诸侯国发出通知,要求他们派兵,跟宋国共同护送太子昭回国即位。收到通知的诸侯国明显不把宋襄公当回事,因为他的号召力实在是微不足道,只有卫国、曹国和邾国3个小国,象征性地派了一些兵马来。

即便是这样,宋襄公还是率领四国的军队出发了,当然,其中绝大多数是宋国的军队。齐国刚经历动乱,一时间还搞不清宋襄公所率四国联军的实力,再加上齐国的贵族们对太子昭本来就怀有同情心,对于公子无亏和易牙、竖刁等人没什么好感,于是就动手干掉了这些人,重新迎立太子昭成为国君,史称齐孝公。因为这件事,宋襄公声名鹊起,在诸侯之中小有名气,“仁义”也成了宋襄公的金字招牌。

在帮助太子昭登上齐国国君之位后,宋襄公飘飘然起来。齐桓公死后,天下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认为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便想仿效齐桓公,举行会盟,确立其霸主地位。对于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他的哥哥目夷远比他现实,他劝宋襄公:“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

宋襄公不听,仍旧号令天下诸侯会盟,但响应他的,只有卫国、曹国、邾国和滑国等几个小国,其中曹国还是宋襄公发兵围困其都城逼迫而来的。连宋襄公一手帮助其上位的齐孝公都不给他面子,齐国甚至和楚国、郑国、陈国和蔡国举行会盟,公然与宋襄公唱反调。

知识拓展

宋国与商朝

武王灭纣、建立周朝之后,对商朝的宗室遗民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另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们建国。宋国就是这么来的,并定都商丘。也因此,宋国和商朝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样善于经商,尊圣贤,重古礼,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都出自宋国。

一次不成,再来第二次。不久之后,宋襄公再次邀请诸侯举行会盟。这次,宋襄公把矛头对准了他认为的主要对手楚成王。在出发前,哥哥目夷劝他带上军队,以防不测,宋襄公却说:“是我提出不带军队的,楚人也会遵守约定,怎么能不守信用呢?”于是,他没带军队就去参加会盟。楚成王可不讲什么仁义,他早就在会盟地的附近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一到,就成了俘虏,被带回楚国囚禁了起来。直到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放了回来。

受此奇耻大辱,宋襄公怎能善罢甘休?不久之后,宋襄公率军攻打楚国的“小弟”郑国,郑国向“大哥”楚国求救,于是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大战一触即发。因为隔着泓水,楚军只能渡河才能进攻宋军,就在楚军渡河时,哥哥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军人多,我军人少,现在趁着他们渡河,我们赶紧发起进攻,或许能以少胜多。”

宋襄公却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着人家渡河突然袭击呢?”

楚军过河后,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趁着他们布阵,赶紧进攻。”宋襄公再次反对,表示要等楚军列好阵,才能开战。等到楚军列阵完毕,双方交锋,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被楚军的箭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宋襄公的称霸之梦也破灭了。不少大臣埋怨宋襄公没有听从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仍然不知悔改,依旧大谈仁义之道,说什么“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攻打头发斑白的老年人。古人每当作战时,都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即便就要灭亡了,也不忍心去攻打那些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对此,目夷气愤地说:“打仗就是为了取胜,谈什么君子之道!按照你的说法,直接当奴隶臣服就好了,何必还要打仗?”

不久之后,宋襄公因为泓水之战的旧伤复发死去,而所谓春秋五霸之一的他,根本就名不副实,甚至还是一个笑话。

对于宋襄公的种种愚蠢行为,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