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2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3)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文明之光本章字数:1919

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是郑国人,他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还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韩国在灭掉郑国后,申不害成了韩人,他从韩国的底层官吏做起,一步步登上了相国的位置,并在韩国主持变法。申不害变法的第一步是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家族开刀,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没收他们府库的财富来充盈国库。第二步是整顿吏治,大行“术”治,“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监督,以提升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第三步是整肃军队。申不害主动请命担任韩国上将军,把贵族原有的私人军队收编为国家军队,和原有的国家军队混编,同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贵族特权受到限制,国内政局迅速稳定,老百姓的生活也日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也正是因为有了申不害的变法,所以地盘并不大的韩国,虽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在很长时间内自保,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可见,申不害的变法还是非常成功的。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的大多数变法者,最终的结局是惨死,但申不害却躲过了这一劫。

知识拓展

徐州相王与五国相王

春秋开始,周天子权威衰落,但直到战国中期,各国诸侯的正式称号都是公或者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见,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是诸侯称王的开始。11年后,公元前323年,韩、魏、燕、赵、中山五国结盟,各国国君均称王,史称“五国相王”。自此之后,重要的诸侯也都相继称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前面说的那么多变法,都是大臣在得到国君的支持后开展的,那有没有国君亲自操刀变法的呢?有!那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可能有人会说,胡服骑射算什么变法?千万别小瞧了赵武灵王的这一举措,在战国七雄中,赵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度与秦军不相上下,这完全得益于胡服骑射改革。更重要的是,虽然赵武灵王没有颁布一系列的变法法令,但胡服骑射在当时就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无变法之名,却有变法之实。

赵武灵王,赵氏嬴姓,名雍,是赵国的第六任国君。赵武灵王15岁即位,他即位之初,赵国就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特别好战,也特别善战,一生之中,先后与魏国、楚国、秦国、齐国、燕国交战,并多次取胜。他死后,这些国家以吊唁为名,各自率领数万精兵来到赵国边境,这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五国会葬”事件。这些国家来赵国名为会葬,但真实目的是想趁着赵肃侯刚死、赵武灵王年少,出兵瓜分掉赵国。

对于15岁的赵武灵王来说,父亲的葬礼眼看就要变成赵国的葬礼。在大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者。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境戒严,且不允许五国军队进入赵国边境,只允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然后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五国使者入赵后,见赵国的精锐军队云集邯郸,做好了充分的作战准备;再加上这五个国家原本就各怀鬼胎,并不齐心,于是在赵肃侯的葬礼结束后,五国纷纷撤走了军队。

危机虽然暂时解除了,但赵国想要生存,就必须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赵武灵王将目光投向了北方。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很特殊,它不但要与中原的诸侯争霸,还必须时刻提防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赵国的东北有东胡,西北有林胡和楼烦,正北方则是强大的匈奴。这些北方少数民族都是以骑兵见长。赵武灵王敏锐地发现,胡人穿窄袖短袄,因此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在作战时,他们用骑兵和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赵武灵王对臣子们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说改就改,赵武灵王很快就下达了胡服骑射的命令。这项改革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那些反对的人认为这样做“违背礼法”,但赵武灵王还是决心要推广下去。他召集邯郸城的文武大臣们,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然后严厉地说:“有谁胆敢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要穿过他的胸膛!”

在实行了胡服骑射后,赵国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这支军队很快就在战争中显示出了威力。当时诸侯国中有个叫中山国的,他们的军队曾多次击败赵军。胡服骑射推行后的第二年,赵武灵王就率军击败了中山国,并在几年后灭掉了中山国。更厉害的是,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军,甚至还击败了他们的“老师”——匈奴。

可以说,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尤其是军事实力,更是与秦国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