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华元的“弭兵”

书名: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本章字数:1846

到了春秋中后期,反战弭兵的声浪一浪高于一浪,一些有识见的政治家大声疾呼:“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左传》)主张弭兵者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说话的。第一个站出来促成“弭兵”的,是世所公认的宋国君子华元。“弭”是止息的意思,“兵”在古代指的是武器,“弭兵”就是由当时的霸主国晋国和楚国共同主持的平息战争、消除战乱的盟会。

在这之前,其实楚、晋双方都有了改善关系的意向。

晋国连年用兵,尤其是与南来的楚国多次交锋,国力损伤惨重。“邲之战”后,晋国更是很想与楚和好。公元前582年秋,晋景公视察军府时,见到了被关押在那里的楚人钟仪。他问看管的人:“那个戴着南方人帽子的被囚禁的人,是谁呀?”主管官吏回答说:“是楚国的一名俘虏。”景公让人把他放出来,特意召见了他,并表示慰问。景公问他的职业,他回答说:“是乐官。”景公问:“能够奏乐吗?”钟仪回答说:“这是我先人所掌管的职务,我怎敢放弃?”景公让人给他琴,他弹了一曲南方的小调。景公问:“你们的国君怎样?”钟仪回答:“这不是小人能知道的事。”景公一定要他讲,他才讲了一些。景公把这件事告诉了范文子,文子说:“这个楚囚是个君子。言辞中举出先人的职业,是不忘本。他弹奏的是本土乐曲,这是不忘故旧。列举国君做太子时的事,表现出他没有私心。对二卿直呼其名,这是对国君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没有私心,是忠。尊重国君,是敏。用仁来处理事情,用信来保持它,以忠来完成它,以敏来推行它,哪怕再大再难的事情也能办成功。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让他去促成晋、楚之间的和好?”晋景公听了,对钟仪更加礼遇,并放他回去以推进晋、楚之间的和平友好。

这显然不是晋景公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了当时的一种趋势和人心所向。

当时的晋国也真是四面受敌,处境十分艰辛。如果楚乘人之危的话是可以发兵将其击溃的。正在此时,钟仪被晋景公放归楚国。楚共王听取了钟仪的汇报,觉得晋国君主对楚确有善意,就派楚公子辰去晋国,表示可以“结两国之好”。为了表示诚意,第二年晋国也派出使者去楚国。两国的关系进一步走近了,但为了领土方面的争端,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小规模争端还是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有一个有权威、有诚信的人站出来协调晋、楚两大国之间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宋国的大夫华元。

华元这个人的个人品质当然是没说的,最重要的是他有人脉上的极大优势。他与楚国的令尹子重是多年的老朋友,又与晋国的重量级人物栾武子有非同寻常的交谊。公元前580年的冬天,华元冒着严寒来到楚国,在令尹子重的引荐下与楚共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转而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晋国,把楚王愿意修好的信息带给了晋君,晋君听了很是高兴。第二年的夏五月,华元把晋国的全权代表士燮和楚国的全权代表公子罢都请到宋,在宋国都城的西门外会谈,双方都同意弭兵,成功地达成了盟约。

在华元的撮合下,至少从盟词的文字角度看,会盟还是很实际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当时的盟词是这样写的:

“从此晋、楚两国友好相处,不以兵戎相见。要好恶相同,一起周济灾难危困中的国家,毫无保留地救援遭受饥荒祸患的国家。如果有人危害到了楚国,晋国应该帮助它;如果有人侵犯了晋国,楚国也应全力以赴。两国使者要互相往来聘问,交通要道不能设置阻隔,共同商议对付不顺从的国家,讨伐叛逆的诸侯。如果有谁违背了盟约,神灵是会诛灭他的。”

应该说,从文字上看,这一盟词还是相当不错的,它涉及两国关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诸方面,而且从历史上看,它在实际生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盟辞公之于众以后,受到了各国诸侯和百姓的欢迎,使人们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对两国的当政者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力。

这年的冬天,还是在华元的努力下,楚公子罢到晋国聘问,同时参加了楚、晋盟会。十二月的时候,晋厉公与楚公子罢在晋地赤棘结盟,标志着夏天签订的盟约条文正式生效。但是,楚、晋首次结盟的基础并不牢靠,两国一面在签约,一面又在准备着新的战争。和平局面只维持了三个年头。到公元前576年,楚共王就准备向北方用兵。楚大夫子襄站出来反对:“刚刚与晋国订立盟约就那么几年,这样做妥当吗?我看还是和谈好。”这时有一个叫司马子反的大臣说:“怎样对打败敌人有利就怎么干,何必受盟约的束缚呢?”楚共王想了想说:“好,就听司马的。”于是,楚共王就派兵攻郑国,再进而攻卫国。晋国见楚国背盟,就于这年的冬天在钟离邀集齐、宋、卫、郑各国会盟,还特意邀请了吴国参加,以对付楚国。

公元前575年,也就是华元主持弭兵四年后,晋、楚陈兵于鄢陵,两军激烈厮杀,宣告了首次弭兵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