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怎么回事
1
一个人为什么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我们若想了解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让我们穿越到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
作为婴儿的你第一次接触这个世界,世界对你来说是全新的、混沌的、未知的,而你本身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你小小的身体里,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器官——大脑,它是你身体的指挥中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同你的身体一起成长,并且指挥着你和这个世界互动。它会让你先理解具象的存在,然后帮你理解抽象的意义;它会先带你体验简单的情感,然后带你领会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每个人的大脑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虽然在整体构造上人类的大脑相差无几,但在细微处有着明显的差别。有的人左脑发育得好,那么他可能就会成为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的雄辩家;而有些人右脑发达一些,可能就会成为个性独特的艺术家。
大脑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以及不同人的大脑之间会有哪些细微差别,除了遗传因素外,也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大脑中处理情感、情绪的部分,受教养环境的影响极大。
我们可以把教养环境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抱持性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幼小的你可以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关爱、重视、回应、支持,你的世界就好像充满了粉红色的泡泡,带给你幸福、快乐、轻松的体验,让你觉得周围的世界是安全可靠的;另一类叫破坏性环境,在这种环境里,你感受到的是被嫌弃、被讨厌,是批评,是争吵,你的世界充斥着乌云和惊雷,让你觉得恐怖极了。
在不同的教养环境中,大脑会习得不同的情感反应模式。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在自己的教养环境中伴随着大脑的经验反应逐渐形成。
2
讨好型人格就是在破坏性环境下习得的一种人际交往和情感反应模式。它指的是一个人习惯把他人的需求和利益置于自己之上,通过讨好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及他人建立关系。具体而言,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有以下特点:
(1)对于他们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事情可能自己并不想做,但还是会违背自己的意愿,答应别人去做。
(2)害怕面对冲突。一旦发生冲突,他们就会自动地回避,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
(3)内心敏感。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特别强。
(4)害怕麻烦别人。自己能完成的事情,绝对不寻求帮助,否则就觉得亏欠对方。
(5)他们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获得认同。
(6)人际交往中比较怯懦,他们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
3
需要强调的是,“讨好型人格”和“讨好”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获得好的发展,就无法避开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讨好”是一种普遍又正常的行为,比如逢年过节的时候,给亲戚、朋友、领导、同事送一份礼物;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朋友不吝夸赞等,这些都算“讨好”。这样的“讨好”,本质上是一种社交技巧。
“讨好型人格”区别于“讨好”的是:它是一种固定的人际交往模式。“讨好型人格”的人,除了一味“讨好”,不太会用其他方式与人交际。当和别人产生分歧时,为了和别人保持“意见统一”,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讨好型人格”的人宁愿选择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
“讨好型人格”的人,缺乏人格灵活性,其讨好他人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他人的认同。
“讨好”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它能够被使用的前提是一个人拥有坚实的自我。
一个人的自我越坚实,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就越和谐,他不会在意自己的高、低,更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和评价自己,所以他才能够很自如地去“讨好”,并创造属于自我的意义感。
4
讨好型人格的人,其讨好的动力是恐惧,而不是自我发展,这样就会带来两个不良后果。
一是自我消耗增加,限制自我发展。
讨好型人格的人,由于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以致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以及不重要的事情上面,而那些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却可能因此被耽搁,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二是人际关系脆弱,容易自我厌恶。
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都隐藏着一个声音:“你看我都这样了,你总该满意了吧?”而在人际关系中,由于他们习惯了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别人因此无法发现,也就无法满足他们,从而使他们陷入抱怨和自我厌恶中。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经典演绎。女主角松子一生中的所有努力,只为活成父亲心目中理想的女儿,为此她不惜丑化自己,牺牲自己。让人难过的是,她坚信自己是不被爱的,所以成长后的每一段恋爱关系,她都是和不爱她的人建立的,哪怕被殴打、被要求做妓女赚钱,她也不会做出反抗。
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他以为自己的讨好可以换来被肯定、被爱,实际上换来的却是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5
“过去二三十年里,我总是活在别人对我的期待中,我总是不停地追逐着别人对我的认可,卑微地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但就和大多数的‘讨好者’一样,我越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越是讨好别人,就越是会被别人不当一回事,越是会被别人看不起,越是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导演姜文在一次采访中,坦言自己从小就不停地讨好妈妈,直到妈妈去世。在他看来,“与妈妈的关系”是自己人生中最失败的一件事。
每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做自己”的渴望。对于姜文来说,拍出那些风格独特的电影,或许就是他努力做自己的宣言。
可生活中的大多数讨好型人格者并不像姜文那样幸运,能找到一个尽情地做自己的空间,于是他们就在“讨好”的消耗中逐渐暗淡下去,甚至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很多文章都探讨过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它们告诉你要尊重自己真实的感受,要建立人际关系中的边界,要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坦白讲,这些方法可能确实让你感觉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你不能直面内心的恐惧,它们也只能缓解一时之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
讨好型人格者内心深处真正恐惧的,其实是“这个世界充满了对峙和冲突”或“别人不喜欢我、讨厌我”,所以他们试图用讨好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充满认同和爱”的世界。
然而,这个世界原本就充满了冲突,我们也很难消除这个世界上的冲突。
既然无法消除冲突,那就卸下内心的恐惧,直面冲突吧。你直面冲突不意味着毁灭,恰恰是与对方共存的一种方式。
我们只有鼓起勇气敲碎自己的幻想,直面人生中的残酷,才有可能活成自己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