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走”的人生,该如何挽回
1
当身边的朋友们都在为了找工作费力劳心的时候,即将研究生毕业的李潇,已经准备去人生中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报到了。
那是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稳定,待遇优厚。
事实上,李潇没花什么力气就得到了这份工作,父母的社会资源给了他很大的助力。工作有了着落后,父母又将一把钥匙交到了他的手里——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算是父母送给他的毕业礼物。
在同学们眼里,李潇是妥妥的人生赢家,让他们犯愁的好工作、新房子,李潇都能够轻松获得。
但这让人艳羡的一切,对于李潇来说,却“都挺没意思的”。大多数时间里,李潇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偶尔从游戏中抽出身来,看着身边忙忙碌碌的同学们,他的心中反而生出一种羡慕。
“为什么获得了同学们想要的一切,我却没什么感觉呢?”
“我真的一点儿快乐的感觉都没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咨询室里,李潇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2
不仅活得不快乐,李潇发现自己还厌恶很多事情。
比如社交,每逢生日或者某些特殊节日的时候,朋友们都会组织聚会活动,大家相谈甚欢,玩得很尽兴。
可当酒席散场,回到家的时候,李潇总觉得这样的聚会很无聊。相比之下,一个人打游戏似乎更有意思。
总之,在别人眼中,李潇过得很好,衣食无忧,朋友也多;但在他自己看来,他早已对拥有的一切感到麻木,觉得生活无聊透顶。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收礼物的经验。一般而言,当收到别人馈赠的礼物时,我们内心都会感到开心。可为什么李潇在收到房子这样贵重的礼物时,却感到麻木呢?
答案很简单:李潇收到的礼物太多了。
收到的礼物多,可以理解为父母对李潇的生活干涉得过多。
当李潇的生活被父母一味操控,他的世界就不再受控于自己。在他的世界里,他觉得自己“一点儿用都没有”。
看似完美无缺的安排,本质上是父母过度的操控。正是这种操控,让李潇产生了自我的无价值感。
一个人生来就是要追求自我价值的,如果他总是被无价值感包围,常常感到自己无能、无用,又怎么会过得快乐呢?
3
有一个概念叫“心理主动性”,指的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主宰感。
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谁是自己人生的设计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很多父母表现出很努力、很上进、很阳光、很热情、很有能量的样子,但本质上他们活在一种被动的人生里。他们内心充满了焦虑,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替自己实现人生未竟的理想。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对于要承担父母的期待这件事是缺乏个人意志的,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而他们在能够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早已习得了一种心理认知——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对别人需求的满足之上。
这种错误的认知,让孩子在成年后体会到一种深切的不完整感,因为失去了对生活和自我的控制权,所以感到深深的沮丧和委屈。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李潇的读研、工作甚至交友,很多方面本质上都是母亲理想的延续。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是服务于母亲理想的一个“工具人”。
一个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就是寻找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为自己而活,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只有感受到这种对人生的掌控感,内心才会焕发活力和创造性。
对于李潇而言,他的这种价值感已经在满足母亲投射的过程中被摧毁了,他只能被动地按照母亲的期待去生活。对于经营自己的生活,李潇没有一丝主动的意愿,因为他知道,生活早已不属于他。
4
人生被“偷走”的李潇,在完成母亲期待的同时,也形成了价值依赖。
在他看来,按照母亲的要求生活,可能并不会那么快乐,但也不会有什么灾难性的后果;可是如果不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后果可能是自己难以承受的。
李潇的自我价值感早已习惯建立在满足母亲的期待上,如果离开这个设定,他就会本能地怀疑自己的价值。
当有人告诉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的时候,他的反应是退缩和逃避,然后他会小心翼翼地问自己一句:“我真的可以吗?”
于是,哪怕讨厌社交,李潇还是会强迫自己去维持一个好人缘的形象;哪怕不喜欢父母安排的工作,李潇也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他就这样被动而痛苦地蜷缩在母亲的期待里。
5
怎样才能改变麻木的生活状态,摆脱无价值感呢?
李潇需要做的就是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李潇可以想象得到,假如他告诉母亲自己将不再为了满足她的期待而活,母亲的反应只会是气愤和不解。她大概会这么说:“你这个不孝子,我辛辛苦苦做的这一切,难道都是为了我自己吗?”
李潇想要得到的是心理满足,而母亲只给了他物质上的满足,这种需求上的不匹配,导致双方很难进行真正的沟通,因为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真的“偷走”了孩子的人生。
他要想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就要完成人生设计者、建设者、受益者这三者的整合认同。
其中最难的一点是:承认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受益者。这一点之所以最难,是因为我们需要处理大量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愧疚、羞耻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换言之,对于李潇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敢于承认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受益者。这意味着他要违背母亲的意愿,去做那些真正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他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和母亲完成分离,脱离母亲给予他的保护。
6
韩剧《二十五,二十一》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击剑队员李睿知向教练提出想要放弃击剑,理由是自己无法从中找到快乐。
教练对她说,想要放弃可以,但是先得打进全国八强。
李睿知在此后的日子里拼命训练,最终真的打进了全国八强。在她打进全国八强后,教练又说道:“你都已经进入八强了,继续努力,就可能成为四强选手。”
李睿知回答道:“不了,教练,我的击剑生涯到这里就可以了,把机会留给更热爱它的人吧。”
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都可以选择做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事情。我们只有告别对他人的价值依赖,确认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设计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