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美貌需用面具遮(1)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书·兰陵王孝瓘传》
他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是完美的化身。他有着惊为天人的颜值,却要奔赴战场,任黄沙、鲜血和面具,遮盖他的容颜。
他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叔侄彼此折磨,兄弟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他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他就是兰陵王。
在中国历史上,提起“高长恭”三个字,可能并不算知名,但若提起“兰陵王”,那怕是众所周知了。兰陵王文武双全,风姿绝世,戴上面具,他是力破万军、驰骋沙场的勇猛将军;摘下面具,他是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多情王爷。
他既是翩翩君子,亦是国家栋梁,一曲《兰陵王入阵曲》更是俘获了无数女子的芳心。然而,兰陵王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屡立战功的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历史悲剧。不过,这也为兰陵王波澜壮阔的人生,平添了一丝悲壮与感动。
皎如玉树临风前
兰陵王本名高长恭,其父是北齐的文襄帝高澄。公元549年,高澄完成了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然而他却在登基前夕被政敌刺杀。兄终弟及,其弟高洋接替了哥哥的事业,继而建立了北齐政权。
高澄虽被弟弟高洋追谥为皇帝,但其后代却深受高洋的猜忌。年仅九岁的高长恭不仅要经历丧父之痛,还要时刻提防着叔叔的猜忌与陷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高长恭的早年仕途很不顺畅,直到十七岁的时候,他才被授为从五品的通直散骑侍郎。
不过,在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国家最需要的就是那些冲锋陷阵的勇猛将才,这无疑给了高长恭晋升的机会。高长恭凭借着战功和忠心,一路青云直上,从通直散骑侍郎升职为从一品的仪同三司,后来更是在弱冠之年,被封为兰陵王。从此,“兰陵王”这个称谓成了一个传说。
当上帝关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老天没有给高长恭一个美好的人生开端,却给了他惊世绝艳的美貌。提起兰陵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兰陵王的美是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甚至“白类美妇人”。史书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他的墓志铭上更是写着“风调开爽,器彩韶澈”。
按理说,有如此惊世绝艳的容貌,高长恭本人应该很高兴,但对他而言,比高兴更多的是烦恼。因为相貌俊美柔善,所以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对手的轻蔑与嘲笑。即便有千钧之力,却长着一副奶油小生的脸,敌人又怎会怕他呢?为了摆脱这一困扰并彰显自己的猛将气质,高长恭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面具。每逢出战时,他便将面具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人的目的。
公元564年,北周攻打北齐的洛阳,当时的守城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形势岌岌可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兰陵王只带领了五百名骑兵便冲破北周军队包围圈,一路杀到了洛阳城下。但是因为兰陵王戴着面具,城中守军不确定他是敌是友,直到兰陵王把面具摘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时,城内守军才放下心来,迎接他入城。
之后,兰陵王又戴着面具,转身杀出城去。北周军队看见一个戴着狰狞面具的将军在乱军中指哪儿打哪儿,锐不可当,纷纷退兵而去,洛阳之围至此化解。兰陵王在此次战役中威名大振,士兵们唱歌颂之,这赞曲也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兰陵王入阵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