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姜维:诸葛亮的接班人(1)

书名:典籍里的中国:名士知己本章字数:1452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三国志·姜维传》

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生命的价值已经难以言清,就连是非成败,亦不过转头成空。但翻看三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人,虽有胜败之分、立场之别,但他们却都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走出了独有的风采。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句出自《后出师表》的经典口号,不仅代表着诸葛亮克复中原的决心,也成为蜀汉政权屹立数十年不倒的精神支柱。诸葛虽逝,信念犹存,而这信念的继承者,便是蜀汉后期的定海神针——姜维。

九伐中原,不胜不休。姜维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诸葛亮手中的火炬”,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耗尽自己一生的热血,来奉行一种信念、坚守一颗初心。他就如同一个热血青年,时刻怀揣着梦想,并准备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先帝之托,武侯之志,数十年来,片刻未忘。

岁月易逝,知己难求

姜维的父亲叫姜冏,本是天水郡的一个小官。由于天水郡位于边塞要地,所以时常发生动乱,姜冏便是在一次镇压叛乱的战斗中牺牲的。挺身卫国,战死沙场,姜冏牺牲的那一年,姜维才十二岁。由于姜维是烈士家属,所以上级领导便提拔他做了天水郡的参军。

虽然有了官职,有了俸禄,但对于心气儿极高的姜维来说,仍是很不满意。姜维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养家糊口、得过且过,“提三尺长剑,立不世之功”才是他内心真正的诉求。也许是老天爷听到了姜维内心执着的呼唤,于是才使他遇到了诸葛亮这一人生伯乐。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在蜀军神兵天降、出其不意的攻势下,曹魏沿途各郡县纷纷望风而降。当时姜维等人正跟从天水太守在各地巡查,这太守为人怯懦,在得知蜀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后,立刻抛下了姜维等下属,连夜逃往上邽避难。等姜维察觉之后,已经追之不及了,于是姜维逃回自己的家乡冀县。可此时的冀县更是城门紧闭,死活不肯让他入城。

前有蜀军,后无退路,无奈之下,姜维只好选择归降诸葛亮。这对于姜维来说,既是无奈,亦是幸运。这一年,诸葛亮四十八岁,姜维二十七岁。二人一见如故,演绎了一段真挚的“忘年交”。

看着眼前这位名动天下的卧龙先生,姜维心中不由得一震,因为他知道:从此刻开始,他将迎来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姜维绝非是普通的降将,而是一个可以传授毕生所学的好学生。

姜维随诸葛亮返回成都后,便担任了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而且诸葛亮还多次给蒋琬、张裔等朝廷重臣写信,信中称姜维“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是“凉州上士”。这等高度赞美,出自一向对品评人物十分谨慎的诸葛亮之口,是极为罕见的。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姜维不仅是诸葛亮的知己、学生,更是诸葛亮精神与理想的寄托。诸葛亮欣赏姜维,不仅因他有着高出他人的军事才能、可以煽动凉州羌胡的号召能力,更是因为他身上有着一种立功立事的进取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蜀汉最需要的。

曾几何时,在那天地肃杀的白帝城,奄奄一息的刘备给了诸葛亮信心、信任、权力,让他只能尽心、尽力、尽忠地用生命作为回报。而如今,在这秋风瑟瑟的五丈原,诸葛亮的识才、爱才、用才,更让姜维下定决心,完成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