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伍举:楚材晋用

书名:典籍里的中国:名士知己本章字数:2749

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有诗写道:“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其中引用的“楚材晋用”,指的是楚国的人才,被晋国重用。比喻本国不重视人才的培育发展,导致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

在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贤臣,他虽然蒙受冤屈,却心系故土,几经辗转而归国。之后,他与君王尽释前嫌,共创伟业,助国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被尊为“史上第一位廉吏上大夫”,成为后世臣子的楷模。他就是楚国丞相——伍举。

名重身正,颇得敬重

伍举,出身于楚国名门,后被封于椒地,因此有史书称呼他为“椒举”。

伍氏家族世代忠勇、能人辈出,父亲伍参骁勇善战,名将伍子胥就是伍举的孙子。不凡的出身、良好的教育使伍举自小就以“忠信”为立身之本。加上他天资聪明、力大无穷,年纪轻轻便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武考文试,夺魁待封。

一时间,伍举可谓风头无两。谁知,他的岳父申公犯法逃遁,连累伍举断送了大好前程。究其原因,是有奸臣嫉妒伍举的才能,向楚庄王进谗言:“申公出逃,乃是叛国,若是没有他女婿伍举协助,怎么可能这么顺利呢?”

楚庄王原本对伍举寄予厚望,此事一出,愤怒就替代了期望。于是,他便下令抓捕伍举归案。伍举知道后也伤了心,他感叹君王糊涂,连问都不问,便草率定了自己的罪。在离开郢都后,伍举仰天慨叹:“楚国已经留不得,也只能远离故土,到别的国家避祸。”

他一路北上,打算去晋国一展所长。途经郑国时,伍举遇到了奉命出使晋国的声子。他们是幼时好友,他乡遇故知,二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声子不顾官服在身,与伍举共同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二人相对而坐,边吃着干粮边聊天。

伍举心中愤懑,便将自己的遭遇,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我虽然逃亡至此,但并非所愿。楚国有先父的心血,他如果在世,也不愿意我为他国效力呀。”

声子本就钦佩伍家的忠贞,对伍举的遭遇非常同情。他也不愿“上马能擒敌,马下写军书”的好友为晋国所用,便拍着胸脯承诺:为了楚国,为了好友,一定尽快想办法,让伍举回国并得到重用。

心系故国,治世能臣

因记挂伍举归楚的事,声子完成出使任务后,专程从晋国赶到楚国。楚国的宰相子木问道:“晋国大夫和楚国大夫比,哪个国家的更贤德些?”

要知道,大夫是一个国家承上启下的中间阶层。他们贤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是否能长远发展。子木想知道晋国与楚国,哪边的大夫更贤明,是有着很深的思考的。

声子听罢暗暗松了一口气,只要楚国还需要人才,那么伍举的事情就可以操作。他赶忙回答说:“晋国的宰相不如您贤德。”

子木一听很满意,心想,不管大夫贤不贤,他这个楚国的宰相还是更胜一筹的。可还没等他高兴完,声子又说:“但晋国的大夫却比楚国的贤德,都是像您这样的人才。”这下子木不高兴了:什么意思?晋国的五品大夫,都能和我这个宰相相比了吗?

声子见情绪到位了,就马上进言道:“晋国其实没有那么多人才,只不过是晋国国君开明,任用很多楚国过去的人才。”

那为什么楚国的人才都去了晋国呢?因为楚国朝中有奸臣,使得人才都被嫉贤妒能的小人逼到了晋国。而晋楚争霸多年以来,楚国一向败多胜少,皆因楚国人才为晋国出谋划策的缘故。

子木听了,慨叹道:“的确是这样。”

声子趁机以伍举之事举例:“我这次出使就遇上一个楚人,叫伍举。他虽逃难在外,却天天念叨自己是楚国人,而且是楚国的世代名门之后。可惜楚王罔顾伍家世代忠勇,任由佞臣构陷人才,每每说起都伤心不已。现在伍举也到了晋国,如果这样的人才也被晋国重用,那么楚国的祸患可就大了。”

子木越想越怕,就赶紧上书楚庄王,建议接回并任用伍举。楚庄王闻言,深觉愧疚,立即派人到晋国接回了伍举。君臣尽释前嫌,伍举也被封为了右司马。

伍举手握实权,却不自傲,始终秉持着父辈良好的家学传统,与官兵同食同寝。他还屯田练兵,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为国家节约了大笔军费开支。《伍氏宗谱》记载:“伍举公在中原管军管民,五年时间,民富兵强,仓廪充实。”楚庄王在伍举、子木等贤臣的辅佐下,使国家国力日盛。

正直忠贞,兴国谏王

伍举不仅是能臣,更是贤臣。他敢言直谏,不但说得楚庄王爱听,还让楚庄王虚心领受。

楚国国力强盛起来,楚庄王开始变得飘飘然。《韩非子》中记载,楚庄王整整三年不理朝政,也没有任何政绩。大臣们轮番苦劝,可谁的劝谏他也不听。伍举只好迎难而上,面见楚庄王。

当时,楚庄王正左拥右抱,喝着小酒,看到伍举来了,就摆出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伍大夫来了?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

“不喝酒也不看歌舞。”伍举平静地说道,“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可我是从椒邑来的,不知道谜底是什么。大王是本地人,一定知道。我就来向您请教,保证问完就走。”

楚庄王好奇了,就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说说看。”

伍举说:“在国都有一只大鸟,已经一动不动三年了,不飞也不叫,您说这大鸟悄悄咪咪干啥呢?”说完了,嘴一闭,摆出一副“臣十分困扰”的样子。

楚庄王立马明白了伍举的意思,笑着说:“这鸟啊,我知道。它可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伍举与楚庄王相视一笑,回话道:“问大王果然是问对人了,臣告退。”

此后不久,楚庄王废除错政十项,启用优政令九项;诛杀奸臣五名,提拔隐士贤臣六名,使楚国日渐强大。始终兢兢业业的伍举,到了八十岁,还在主持开河围城、造田富民等事宜。

这时,楚国在位的,是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楚国国富民强,早已成为强国,楚灵王却失去了先祖们的奋斗精神,生活愈加奢华。他耗费巨资建起一座宽敞高大、富丽堂皇的“章华台”,还请伍举登台观景。

伍举以帝师的身份,严肃教训了楚灵王:“你爷爷在世时,也造台榭。但小榭能够讲习军事就够了,小台能够观望气象吉凶也足矣。造台榭应该不占农田,不损耗国财,不干扰政务,不妨碍百姓,是要让百姓得到利益,而不是劳民伤财。因此,台榭不是帝王功绩,百姓吃饱饭才是帝王贤德。所以台榭之美,不及百姓面无饥色之美。如果你觉得奢侈高台该建,楚国总有一天会君民离心,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伍举说完后跪呈辞职奏折,灵王当即痛哭流涕,表示一定悔改,还亲率重臣送伍举还乡。伍举拒绝了灵王赠送的黄金,回乡颐养天年。

楚庄王当年迎回伍举,使得自己很快成为春秋一霸。伍举投桃报李,兢兢业业辅佐了楚国四代君王。他不计个人得失,以百姓为重,深得爱戴。在临终前,他还将楚王封赏的金银全部上缴国库。

楚国百姓闻听伍举去世的消息后,无不望天跪拜,哭送这位爱民如子的贤大夫。伍举让君王信赖、百姓感念,拥有史上第一位“廉吏上大夫”的称号,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