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儒家:不曾断绝的百家之首(1)

书名:典籍里的中国:文人圣贤本章字数:1869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时代。那时候,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蓬勃发展,人人都有思考的权利;那时候,有战争,也有道义,有灾难,也有团结,但最多的还是思想的光辉与人格的伟岸!

这个时代,便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极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儒墨道法,纷纷登场,兵农纵横,各显神通,诸子百家,一片争鸣!

而在这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有一学派最终完善成型,并以持久的生命力,影响了中国三千年之久,这便是儒家。

万世师表

提起“儒”这个字,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孔子。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儒者就已经存在了。

冯友兰在《原儒墨》一书中说:“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却是儒家的创始者。”任何一种思想或学派,都不是无源之水,儒家亦不例外。在孔子之前,儒者是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但在孔子手中,儒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由职业技术,演变成了一种学术流派。

随着周王室的日渐衰弱,天下开始变得礼崩乐坏,只有周公后代统治下的鲁国,为礼乐制度留下了最后一块净土。这种环境也间接影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孔子。

在孔子小的时候,其他小孩都在外面玩泥巴,而他却将祭祀用的礼器摆设起来,练习行礼,而且还玩得不亦乐乎。由此可见,环境与天赋给他带来的深刻影响。

只可惜,生不逢时。孔子所处时期已是春秋末年,就连鲁国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他对此痛心疾首,于是,年仅十五岁的孔子便开始研究礼乐学问,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儒者。

到了三十岁那年,孔子终于有了“自成一派”的资本,但同时对于如何立身处世,他还是会感到迷茫。但就在这一年,颜路的建议,让孔子的人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也为日后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颜路建议孔子在家办学堂,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孔子兴办私学的事业。孔子的私学是很有包容性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只要自己主动交一点微薄学费,孔子就会给予他相应的教导。因此吸引了大批学生,但也遭到了其他人的质疑。

有一次,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的门下,为什么这样鱼龙混杂呢?”子贡回答说:“那是因为夫子品行端正、胸怀博大啊。想要来学习的,夫子一概不拒绝;想要离开的,夫子也听其自便。”

正是因为孔子办学的“杂”,才培育出了各式各样的人才。至此,儒家学派,才能够蓬勃发展,绵延不绝。

薪尽火传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优秀的学生比比皆是,但其中最受孔子青睐的却是“贫而弱”的颜回。孔子之所以如此爱重颜回,那是因为颜回境界很高,是一个生活贫穷而内心快乐的人。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一碗糙米,喝一瓢凉水,住一间破屋,此等境遇,换作他人早就满心忧愁了,而颜回却过得快乐潇洒。颜回安贫乐道,聪明好学,不仅有德行,还非常有亲和力。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颜回都是孔子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只可惜天妒英才,颜回早早便离世了。

颜回去世的那天,孔子哭得很伤心,他甚至反复长叹:“老天爷啊,你这是要灭亡我啊!要灭亡我啊!”孔子的极度悲伤,可吓坏了其他弟子,他们纷纷前来劝说,说老师哭得太伤心了,这样很伤身体。孔子听后,悲痛地说道:“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如果颜回死了我都不伤心,那么我还会为哪一个伤心呢?”颜回的死,不仅让孔子失去了一个至亲子侄,更失去了一个寄予厚望的继承人。

天可怜见,颜回虽英年早逝,但孔子的思想却没有中断。在孔子死后,曾子秉承孔子遗志,继续发展儒学。他不仅带领门人弟子主持编著了《论语》一书,还间接培养出了“亚圣”孟子。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将“仁”发展为“仁政”,将“恻隐之心”视为人人应该具有的善良。

在《孟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牛经过。齐宣王问道:“你要把牛牵到哪里去啊?”

那人答道:“我要杀了这牛来祭祀。”

齐宣王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心有不忍,于是出言制止道:“放掉它吧,我不忍心看着它发抖,这就好像没有罪的人马上要进刑场一样。”

那人问:“那是不是就不祭祀了呢?”

齐宣王说:“这样的大事怎么能取消呢?你去找只羊来代替它吧。”

这件事很快就在齐国传开了,很多人都因此嘲笑齐宣王是个吝啬鬼,连一头牛都舍不得。但孟子却为齐宣王竖起了大拇指。孟子来到王宫,对齐宣王说:“您这是仁爱之道啊。您将牛换成羊,是因为您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动物,看到它们活着,便不忍看到它们死去,您这正是君子所为啊。”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便是仁爱之道的开端,便是人性本善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