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2)
朋友细细赏读一番,然后叹道:“字字珠玑,果然高才,更有三句乃是千古绝唱。”赵明诚心中窃喜,忙问是哪三句。朋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不由苦笑:看来自己这“词女之夫”的头衔,这辈子是去不掉啦。后来他在回信中给李清照讲了这件趣事,李清照也不由大笑,愁苦之情多少消退了几分。
好景不长,又过了几年,随着金兵南侵,长江以北处处都是战火和兵乱。而此时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也被乱局裹挟其中,身不由己。南宋建炎三年,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守在池阳家中,等着赵明诚在湖州安定下来,再赶去和丈夫会合。不料,赵明诚刚到建康就突发重病,等李清照闻讯赶去时,丈夫已撒手人寰。
那是一个凉风透骨的秋日,李清照茕茕孑立,怅然不知何往。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丈夫离世,一连串打击接踵而至,让李清照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先后尝尽了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此时的李清照,真正沦为了孤家寡人,世间所有的痛苦,一时间全都凝集在她心头,无法排遣。黯然神伤的李清照,只能将心中所有的凄凉、所有的悲苦,都写进这首极尽哀婉的《声声慢》。
词的开头,是一连七组双声叠韵。叠字的堆放,和谐而有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如泣如诉。词人愁苦终日,提笔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写起,可知其百无聊赖、怅然若失。到底在寻觅什么?她自己也不清楚。寻到没有?外人就更不得而知了。只见四下“冷冷清清”,对这番寻觅毫无回应。眼前的可怜人,不仅得不到一丝解脱,反而被孤冷凄清的环境裹挟,任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绪潜滋暗长……秋天的气温渐渐降低,只有朝阳初升的早上,才能让人感受到一丝暖意。但昨夜的秋风太过强劲,阳光还没有把清晨暖透,寒意就再次袭来。词人的心情本就不好,这乍暖还寒的天气让她彻底失眠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她想了很多,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古人常在清晨卯时饮酒,俗称“扶头卯酒”。酒可以暖身,但无法消愁;一杯晨酒下肚,心中的寂寞没有化解,反倒让寒风趁虚而入。南渡之后的李清照,生活质量大不如前,精神状态也垮掉了。曾几何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到如今,只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紧接着,词人的视线飞到了窗外——“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的大雁,有两层含义:其一,秋日里,北雁南归,大雁作为南渡之人的故乡来客,难免勾起思乡之情;其二,鸿雁传书,大雁往往带着远方的思念与牵挂,如今雁过也,未停留,曾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待,全都化成了泡影……
词人看着满地黄花,想起了自己飘零的身世,不由暗自神伤。“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秋意浓,菊花开满了园子,自己因为忧伤而憔悴,竟连摘花、赏花都懒得动弹。孤独地守在窗前,她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呀!屋外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被冷雨打过的梧桐叶缓缓飘落,来到词人跟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融合了秦观的“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以及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不仅意境融合为一,而且笔更直、情更切。
孤雁、残菊、梧桐、细雨……眼前的一切景象,将词人的哀怨之情催发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她干脆直截了当地写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往今来,写愁的句子,常把愁比作江河、比作大海,李清照却另辟蹊径,把复杂思绪封锁在一个“愁”字之中,又在这一个字上突然停止。最直白不过却也最贴切不过,以此作为全词的结尾,更显余味无穷……
此后数年,李清照四处逃难,经历了无数磨难,丈夫留给她的金石古玩和珍贵书画,或被明抢,或被暗盗,丢失了大半。她把自己所有的惆怅和悲苦、思念和离情,都写进了那首《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绍兴二十六年,半生孤苦、半生飘零的李清照,怀着对丈夫、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感伤悄然辞世。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幽梦影》有云:“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这也许就是对李清照最好的写照吧!
延展阅读
声声慢·咏桂花
吴文英
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人起昭阳,禁寒粉粟生肌。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绣茵展,怕空阶惊坠,化作萤飞。
三十六宫愁重,问谁持金锸,和月都移。掣锁西厢,清尊素手重携。秋来鬓华多少,任乌纱、醉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声声慢·开元盛日
辛弃疾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