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蔷薇谢后作(2)
当然,欣赏周邦彦的词,内容上倒是其次,因其大约与婉约派诸词相似,以花鸟楼酒,唱相思仇怨;反倒是格律上,更值得详细品读。一来是因为,周邦彦本人专攻格律,创造了不少全新的曲调;二来是因为宋词格律派自周邦彦开始,在艺术技巧上有了全新的、更高的规范化标准。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从词律的演变说起。词最早来自唐朝教坊曲子词,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所以不太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调配。后来,温庭筠、晏殊等文人墨客加入写词的队伍,他们把格律诗讲究的平仄和押韵,引入词作,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
后来,词的格律进一步完善,便形成了“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的形式特点。通俗一点讲,就是作词必须按固定的词牌;一个词牌之下的所有的词,都有固定的句数;每个句子的字数也是确定的,且在押韵上也有固定的要求。以《六丑》为例,便可见一斑。周邦彦首创这个词牌的时候,定下了这个词牌的正体——“双调,一百四十字,前段十四句八仄韵,后段十三句九仄韵”。
本词中的第一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其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后人在用词牌《六丑》时,便要按照这一格式,比如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六丑·春感和彭明叔韵》,其中首句为“看东风海底,送落日、飞空如掷”,其平仄格律就和《六丑·蔷薇谢后作》第一句一模一样。
当然,同一个词牌也可以有不同的变体。在大规矩不变的前提下,个别句子的长短可以微调。比如,《六丑·蔷薇谢后作》下阕头四句是“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而吴文英所作的《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则是“红消翠歇,叹霜簪练发。过眼年光,旧情尽别”,变体的三、四句作四字两句,而不是五字一句、三字一句。
由于词和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词句的平仄规范化就是诗词的必由之路。音乐是依照文辞的声律,把字声的平仄阴阳,化成乐音、形成旋律,即所谓依字行腔。
有严格格律的词,是通过以文化乐的方式传唱的。所以前人认为,词调的格律是倚音乐之声而填词的结果,曲的旋律越确定则文体的格律越严。就像乐府古诗,会走向以杜甫为翘楚的格律诗一样,词也必然从不讲平仄的曲子词,变得越来越规范。周邦彦在词的律化过程中,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生活在北宋末期,彼时的词坛,苏轼凭一己之力,开拓了词的内容意象和表现风格,并将其文学性发挥到极致。身为婉约词人,想要在词的内容调性上锦上添花,就很难了,若要有所成就,必然要在艺术技巧上出奇制胜。
于是,他开始极其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这是他最得心应手的部分。首先,他本人精通音律,这活儿干起来不难;其次,在宋徽宗年间,他担任大晟府提举,相当于皇家歌剧院的主管,专门从事古调古音的审定,以及新词新调的创作。这段时间,是周邦彦作品最多的时期,不仅数量多,他还创制了《六丑》《华胥引》《花犯》《隔浦莲近拍》等不少新调。他还利用职务之便,整理了前代和当代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且根据合歌、长调的需要对格律进行了大面积的整理。
经他整理的词牌,不仅仅讲究平仄、韵脚,甚至精细到仄声的上、去、入都有所区分。而在他之前的填词要求,只要是仄声就可以,不用管上、去、入。同时,他还对词调做了严格的区划,宫商角徵羽丝毫不乱,词谱也逐渐严格精密起来。总而言之,词发展到周邦彦时代,已经将汉字与音律的配合做到了极致。
虽然我们无法亲耳听到李师师吟唱这首《六丑》,但是她与周邦彦的故事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传闻有一次,宋徽宗生病,李师师以为他不会来了,就悄悄地约了周邦彦。哪知道周邦彦刚到不久,宋徽宗就来了。情急之下,周邦彦赶紧钻到床下躲了起来。宋徽宗走了以后,周邦彦乘兴把他听到的写成了一首词。后来,李师师便将这首词唱给宋徽宗听。宋徽宗知道自己与李师师的会面被周邦彦所知,便将他贬出京城。然而李师师又将周邦彦的一首词唱给宋徽宗,宋徽宗感到周邦彦有才学,又赦免了他,还让他做了专管乐舞的大晟府提举。当然,这般故事都是传闻,不会进入正史,也未必经得住考据。但是类似的故事能流传至今,也足可见周邦彦这个人的确拥有不俗的作词才华……
延展阅读
六丑·自清明过了
陈允平
自清明过了,渐柳底、莺梭慵掷。万红御风,飘飘如附翼。锦绣陈迹。障地香尘暗,乱蜂似雨,漫冶游南国。兰襟缥缈辞湘泽。马迹郊原,燕泥巷陌。伤春为花深惜。叹芳菲薄幸,容易疏隔。
庭闲人寂。空余芳草碧。梦里惊春去,如瞬息。长安市上狂客。 为桃源解佩,醉浓欢极。无心整、雾襟烟帻。惊回处,断雨残云倦倚,画阑干侧。相思恨、暗度流汐。更杜鹃、院落黄昏近,谁禁受得。
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
吴文英
渐新鹅映柳,茂苑锁、东风初掣。馆娃旧游,罗襦香未灭。玉夜花节。记向留连处,看街临晚,放小帘低揭。星河潋滟春云热。笑靥欹梅,仙衣舞缬。澄澄素娥宫阙。醉西楼十二,铜漏催彻。
红消翠歇。叹霜簪练发。过眼年光,旧情尽别。泥深厌听啼 。恨愁霏润沁,陌头尘袜。青鸾杳、钿车音绝。却因甚、不把欢期,付与少年华月?残梅瘦、飞趁风雪。向夜永,更说长安梦,灯花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