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堂前燕飞入百姓家,刘梦得命犯桃花诗(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本章字数:2062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古是感怀古人、古事,但其实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一切所思所感都立足当下。感怀者眼中的“古”都是透过“今”这个滤镜看到的,所有的感叹也都是因为当时的心境与历史发生了巧妙的关联。

中晚唐诗坛涌现出大量怀古名篇,不仅因为文学发展仍处于高峰,也有部分原因是盛唐的繁华不再,兴衰更迭肉眼可见,这样的落差深切地触动了诗人。

然而历史的轮回似有定数,永恒从未真实地存在过。往昔多少安富尊荣,最终都要落得荒草离离、夕阳斜照;一切的痕迹,也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目睹过由盛转衰的中晚唐诗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世事多变。

在《乌衣巷》中,“诗豪”刘禹锡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番令人伤感的情景:四百年前繁华喧嚣的朱雀桥,早已隐入历史的空寂,桥边杂草野花丛生;从六朝就开始闻名遐迩的乌衣巷,曾经车水马龙、衣冠来往,如今只剩残垣破壁。冬去春来,迁徙归巢的燕子翻飞如昨,只是它们曾经筑巢的高门大户,早已成了寻常百姓的居所。

此时的刘禹锡,结束了贬谪生涯,像候鸟燕子一样,准备从南方调回祖籍洛阳。洛阳曾是唐朝东都,安史之乱时屡屡被叛军占领,刘家为了躲避战火来到了江南。

刘禹锡的家庭祖祖辈辈都是读圣贤书、入仕为官的人,父亲在江南的官职不高,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刘禹锡,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为从小身体不好,他还认真研究过医药学,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不信牛鬼蛇神的思想倾向;不仅如此,他为人谦和有礼,非常擅长与人打交道,十九岁到长安城广交贤士,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二十二岁时,刘禹锡高中进士,几年后又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顺利考上了朝廷的公务员。要知道,唐朝时候的进士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考,有唐一朝,只有六千多人考中,而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入朝为官之后,智商、情商都在线的刘禹锡,很快就受到贵人赏识,在太子李诵的东宫做官,而他的好友王叔文,是太子面前的第一红人,春风得意不过如此。经过十年的打拼,刘禹锡晋升为监察御史。后来,柳宗元、韩愈也调入御史台,三位大文豪成为好友。

但是官场少有一帆风顺的,眼见着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登高跌重也就是一转身的事儿。公元805年,刚刚即位的李诵命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刘禹锡也被提拔为屯田员外郎,协助王叔文整顿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力量。

刘禹锡满腔热血地投入革新事业中,憧憬着能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好景不长,才过了几个月,宦官俱文珍等就勾结大官僚逼迫因患风疾行动不便的李诵让位于被后世称为“中兴之主”的唐宪宗李纯。

或许因为政治诉求,在“永贞革新”的前期,王叔文一党,对还是太子的李纯大肆抨击,认为李纯德不配位。柳宗元甚至写了一篇《六逆论》,认为继承大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身为嫡子的人如果能力不行,也不一定能继承大统,因此庶出的皇子也不应该受到限制。这明摆着是把矛头指向了嫡长子李纯。

结果,李纯即位后,立即把永贞一党革职查办。只维持了一百多天的“永贞革新”失败了,柳宗元和刘禹锡等革新干将被贬出京师到外地担任司马,史称“八司马”。此时的刘禹锡三十四岁,前途亮起红灯,从意气风发到跌入谷底也不过半年。

十年后,唐宪宗召刘禹锡回京,刘禹锡听说玄都观里,有人种了桃树,“满观如红霞”,场面非常壮观,就凑热闹去赏桃花了,并且写下了一首诗,叫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长安城内的大道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人们都在品评着刚刚欣赏过的桃花。然而他们不知道,玄都观里那千万棵桃树,均是在我刘郎离开长安之后栽的。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艳丽的桃花,实则讽刺那些在政治上越来越得意的新贵,不过都是在自己被贬之后得到的提拔罢了;而看花的人呢,都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奔走权门就像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这首诗或许是刘禹锡内心情绪的宣泄,或许是他得以复职的得意忘形,又或许只是为了调笑一同游玩的好友。总之,这首诗在第一时间传到了刚刚宽恕他的皇帝耳中。结果,就在被召回的同一年,刘禹锡就又被赶到连州当刺史去了,就连柳宗元等友人也被牵连。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以为熬出了头、有了希望,却在一瞬间又跌了回去。

这一跌,又是十年。公元826年,五十五岁的刘禹锡从来访的客人那里看到几首关于金陵城的诗,随即提笔写下了《金陵五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乌衣巷》。

在三国时期,乌衣巷是东吴禁军的驻扎地。由于禁军官兵的军服是黑色的,所以百姓们就把此地称为“乌衣营”,久而久之,“乌衣巷”的名字就产生了。

到了东晋,乌衣巷这一带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东晋开国元勋、三朝元老王导,就曾在这里置屋建宅;王氏家族的荣耀持续了五朝,诞生了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大才子。王羲之的好友谢安也在这里住,他曾归隐山林,后来东山再起,在淝水之战中带领八万东晋精锐大胜号称八十余万的前秦军,谢家也就此进入全盛阶段。王、谢两大家族,在这里居住了百年,六朝历代都有族人参与重要政治事件,真可谓“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