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菊花开后百花肃杀,黄巢起义无果而终(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唐诗2本章字数:1823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中国文人很喜欢写菊花,在他们心中,菊花有着非常圣洁的地位。

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花都在春夏两季开放,但菊花偏偏在秋天万物凋零的时候盛开。于是,人们常以菊花来比喻高洁、不媚俗、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

在菊花身上还有一些其他花所没有的韧性——它直面寒霜,顽强不屈。所以,时间一久,菊花的意象就定型了——要么是有着隐逸性格的隐士,要么是品格高尚的君子。

在陶渊明的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时候的菊花就是隐士的形象。陶渊明越是抒发对菊花的喜爱,越是能突出自己想归隐田园、归于自然的态度。

唐朝诗人元稹在《菊花》一诗中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里的菊花,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

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他所写的“菊花诗”偏偏另辟蹊径。在他的笔下,菊花不再是隐士,也不再是君子,而是被封建统治者压迫的劳苦大众、芸芸众生。

赋予菊花这种特殊含义的人,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黄巢出生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昔日的荣光早已被腐朽的统治者们消磨殆尽,严重的财政赤字让朝廷把生财创收的突破口指向了食盐,于是诞生了“榷盐法”。

所谓“榷盐法”,就是食盐的国家专卖制度。政府以低价向盐民购买食盐,再高价卖给商人,商人将食盐运输到政府指定的经销店贩售;其他销售方式一律违法。

这样一来,朝廷不仅可以赚取巨大的差额利润,还控制了食盐流通的各个环节。普通百姓不得不花重金购买这个生活必需品,钱就都进了封建统治者的口袋。

那些买不起官盐的人,只能在黑市里找私盐贩子买盐,而生产食盐的盐户也愿意把盐卖给这些出价更高的买主。

于是随着“榷盐法”的施行,中晚唐的地下私盐市场也越来越大。

黄巢祖上以贩卖私盐为生,家里面一直比较富裕。同时,这种特殊的家庭出身也让黄巢从小就认识到,底层百姓的悲惨生活都是由骄奢的统治者一手造成的,而江湖上的亡命徒反而是具有侠客精神的、值得结交的朋友。

黄巢读书认真,诗写得也很好。据说在五岁的时候,爷爷曾经让黄巢以“菊花”为主题,试着写两句诗,小黄巢脱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意思是说,菊花可以争一争百花之首的位子,毕竟老天爷赐给了它一身赭黄色的衣服。

赭黄色是皇帝龙袍的颜色,可能冥冥之中,黄巢争夺“百花总首”的人生道路,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成年之后,黄巢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都选择了科举之路,可惜连续考了几次都没考上,黄巢绝望了。

此时的长安,正好迎来了秋天,在一片枯黄的景色之外,黄巢见到了儿时就非常喜爱的菊花,正烂漫地开在城市的边边角角。于是,他愤愤地写了一首吟诵菊花的诗。这首诗,便是流传至今的《不第后赋菊》。

等到秋天来临、快要到重阳节的时候,其他的花朵都已经凋零,唯有菊花独自盛开。独特的香气弥漫在这长安城之中,遍地都像是披上了黄金战甲一般。

写完这首诗之后,黄巢回到了老家,做起了世世代代执业的私盐生意。

但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必然不会甘心一辈子都见不得光,一辈子都生活在失落中。他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有用武之地的机会。

唐懿宗乾符元年,严重的水灾和旱灾横扫中原大地,河南地区几乎颗粒无收。再加上朝廷又在加收赋税,导致饿殍满地,人心惶惶。河南濮阳一带的私盐贩子王仙芝聚众千人,打响了反抗唐朝统治者的第一枪。

王仙芝的举动,让同样是私盐贩子的黄巢蠢蠢欲动。他早就对朝廷充满了不满,现在不反,更待何时?

第二年的秋天,黄巢就带着自己的子侄们参加了王仙芝的起义军。在起义之前,他再次看到了满地盛开的菊花。此时此刻,他心中压抑多年的理想和情感再一次爆发,《题菊花》应运而生。

诗的大意为:飒飒秋风卷地而来,吹在了满园菊花的身上。花蕊的香气充满了寒意,天气太冷,早已经没有蝴蝶了。有朝一日,我要是当了春神,我一定会安排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盛开。

此后,他便南征北战,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和野心。在王仙芝死后,他被推选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

公元880年,黄巢带领大军挺进唐朝首都长安,登基称帝。到此为止,一切都很顺利,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了唐朝的半壁江山,几乎成了大唐王朝的掘墓人。

但是,农民军毕竟是有重大弊端的,他们中的相当大一部分人在攻占了长安之后,立刻被腐化。还有一部分人由于“革命”意志不坚定,很快就背叛了黄巢。黄巢本人在称帝之后,也变得不思进取,暴虐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