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彭兆旺(4)

书名:大国小康本章字数:2052

一个技术撬动扶贫大产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多年来在辽宁、内蒙古和缅甸克钦邦北部的胡康河谷等地采集到的琥珀标本中,确定发现了距今 1亿年左右的蘑菇化石。这些蘑菇化石形成于白垩纪中期,被发现时结构完好,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蘑菇化石。在大自然林林总总的生物群中,菇菌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先民们以采集野生山果和菇菌作为充饥食物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延续了数千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吕氏春秋》就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进入农业社会后,随着人类文明的昌盛,人们才开始以一种挑剔的眼光来鉴赏菇菌,对这种美味食品津津乐道。如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食用菌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它绿色、健康、营养的概念也渐渐深入人心。

香菇,又名香蕈,素称“山珍之王”,在我国人工栽培的历史悠久。彭兆旺发明的“香菇菌棒袋栽”技术,直接推动香菇袋料栽培在我国大江南北迅速普及推广,很快就打破了千百年来段木栽培香菇的历史,引来中国香菇产业发展中的“80年代春天”,并成为世界食用菌栽培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彭兆旺也由此被誉为“当代菇神”“菌棒食用菌产业之父”。

千蕈盛开惠万民,不上瑶台富穷乡。多年来,中央一直把扶贫脱贫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农”问题备受关注。彭兆旺以数十年的积累、观察、研究,发明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引领菌类栽培,实现了产业化,更推动了以食用菌产业使农民脱贫的进程。

在彭兆旺的无私引导与传授下,菌棒袋栽香菇技术迅速普及,成为许多地方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武器,直接推动中国打破日本在香菇生产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1987年中国香菇产量第一次超过日本,取代日本成为香菇生产第一大国,香菇成为我国当时为数不多可以左右全球市场的农产品之一。更加重要的是,彭兆旺的这种菌棒袋栽技术从香菇逐渐扩大应用到多种食用菌栽培,形成多种类的袋式立体栽培,促进了产业效益的大幅提高:1978—1994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的总比重从5.66上升到52.96;1994—2003年,全球食用菌的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4.3,增长主要来自中国;2002年以后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比重一直稳定在70~80,成为世界食用菌第一生产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典型的生态扶贫产业,是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典型行业,有“点草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称,生产方式灵活、规模可大可小、效益高、生产模式可选择性强,在精准扶贫和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菌棒袋栽香菇技术为例,香菇生产以木屑、麸皮、米糠等下脚料、农作物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收获后的培养基废料经过加工处理又以多种形式再次参与到生态循环过程中,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彭兆旺发明的菌棒袋栽技术非常适合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技术在我国农民的脱贫致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00年后,国内不少贫困地方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把香菇种植作为脱贫产业,香菇一度成为我国南北方贫困地区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的助农增收、脱贫摘帽的主导产业。彭兆旺发明的香菇菌棒袋栽技术40多年间累计帮助2800万农户摆脱了贫困,帮助3500万农民实现就业。全国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426个县开展了食用菌产业扶贫,用香菇作为扶贫项目的占比达72。2016年11月,一部名为《一个农民的贡献》的电视纪录片荣获中国“第2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十佳作品”大奖,再现了老菇农彭兆旺的菌界生涯。

彭兆旺香菇菌棒袋栽技术已延伸至世界食用菌栽培30多个品种,其中我国袋料栽培已达20多个品种。进入21世纪后,菌棒生产从传统人工模式向工厂化、机械化方向发展,2003年彭兆旺成立了上海丰福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三代传承种菇,开始了菌菇产业的现代企业化运营,工厂化香菇菌棒等产品出口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彭兆旺的儿子彭泽福年轻有为,还摸索出一条“现代都市林下菌菇产业”发展新路,充分利用林下资源,传承父亲一手开创的“国内制菌包,国外长香菇”业务,推出“移动农业,新鲜到家”的创新项目,推动了城郊农民致富和食用菌休闲文化的发展。看到儿子事业兴旺发达,彭兆旺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食用菌味道鲜美,兼具荤素之长,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高膳食纤维,以及低糖、低脂肪、低热量的“四高三低”营养特点,是“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的三大基石之一。近年来,菌类多糖又被临床研究证实在抗肿瘤、降血脂、护肝排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因此食用菌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而且营养均衡、药食同源,是未来食品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如能实现从“菇菜”到“菇粮”的转变,食用菌产业不仅是继吃饱“奔小康”到吃好“奔富裕”和实现良性生态循环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成为粮食安全的新支柱。

晚年的彭兆旺,生活在古田,仍然关心农民朋友发展香菇生产,助力精准扶贫,再立新功。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彭兆旺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早年的科研技术在今天增强了许多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有效地破解了一些地方脱贫增收难的瓶颈,带动贫困户搭上了“脱贫快车”,奔走在幸福的大路上。

上一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