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势降晋(1)
在李势降晋的过程中,常璩等人的劝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晋书》卷一百二十一说:“温至城下,纵火烧其大城诸门。势众惶惧,无复固志,其中书监王嘏、散骑常侍常璩等劝势降。”《华阳国志》卷九也记载了散骑常侍常璩劝说李势归降东晋。当时李势有点犹豫和纠结,从成都逃到葭萌,经过了一番思考,这才派人送上降书,向桓温投降。常璩的叙述很简略,却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可知李势降晋是迫不得已,最终还是听从了王嘏、常璩等人的劝谏。
常璩劝说李势归降东晋,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和他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巴蜀地区物产富饶,地势险要,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曾是野心家妄图割据称霸之地。譬如西汉末年,公孙述就在巴蜀建立了割据政权,当时蜀郡功曹李熊曾为之谋划说:“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银铜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北据汉中,杜褒、斜之涂,东守巴郡,拒扞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也。”公孙述割据巴蜀之后,老朋友马援曾去见他,《后汉书·马援列传》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记述:“王莽末,四方兵起……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嚣使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雌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文中说的嚣是指隗嚣,子阳即公孙述。马援很有见识,对公孙述割据称帝,认为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接着马援又去洛阳见光武帝刘秀,对恢宏大度的光武帝表达了敬佩:“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马援认为天下迟早是要统一的,光武帝是汉朝正统,公孙述必败无疑。后来的历史进程也正是如此,《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光武帝派遣“吴汉、臧宫与公孙述战于成都,大破之。述被创,夜死”。之后,“吴汉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等”。
东汉末,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也说到了占据巴蜀、三国鼎立的战略构想。后来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三国鼎立。但分久必合,中国仍旧是要统一的。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曾多次北伐,六出祁山,都未能实现光复汉室的愿望。诸葛亮病故之后,蜀中缺少杰出的人才和将领,邓艾奇袭,乘虚入蜀,逼近成都,兵临城下,当时有主张抵抗也有主张投降的,软弱的刘禅做不了决断。谯周是光禄大夫,力劝刘禅归顺曹魏,认为统一是大势所趋。刘禅采纳了谯周的意见,放弃了抵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后主刘禅举家东迁至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对此做了如实记述,借用“策命”给予了称赞:“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陈寿是谯周的弟子,亦是大一统的拥护者。他把魏、蜀、吴三志合为《三国志》一书,也表达了三国归一的寓意。可见“大一统”思想,是蜀中几代史学家的共识,劝降有利于国家统一,可以停止战乱,让老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有传统的。
常璩是史学家,对历史上的这些故事是很熟悉的,他欣赏马援的卓越见识,赞同谯周与陈寿拥护大一统的做法。常璩的观点也比较鲜明,认为割据只能导致战乱,统一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自从秦并巴蜀、统一六国,巴蜀地区就已归入统一的版图。
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就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这种历史观:“综其理数,或以为西土险固,襟带易守,世乱先违,道治后服,若吴、楚然,固逋逃必萃,奸雄窥觎。盖帝王者统天理物,必居土中,德膺命运,非可资能恃险,以干常乱纪;虽饕窃名号,终于绝宗殄祀……夫恃险凭危,不阶历数,而能传国垂世,所未有也。故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踵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鉴也;干运犯历,破家丧国,可以为京观也。”常璩以历史上在巴蜀割据称霸的公孙述、刘焉、刘璋以及李氏成汉政权的最终失败为殷鉴,认为中华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这样的见识与思想境界确实值得称赞。
常璩对那些反叛中央、窃霸一方的权臣与野心家,也给予了贬斥。比如东晋时赵廞阴谋叛乱欲割据益州称帝之事,常璩就认为是“赵倡祸阶,乱是用长”,表达了他对分裂割据者的憎恶。
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还揭露和批判了李氏割据政权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他说:“李氏据蜀,兵连战结,三州倾坠,生民歼尽。府庭化为狐狸之窟,城郭蔚为熊罴之宿,宅游雉鹿,田栖虎豹,平原鲜麦黍之苗,千里蔑鸡狗之响,丘城芜邑,莫有名者。嗟乎三州,近为荒裔,桑梓之域,旷为长野。反侧惟之,心若焚灼。”常璩目睹了分裂割据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心若焚灼”的真实感受。正是这些亲身经历与感受,更加深了常璩赞成统一的观念。
常璩劝李势降晋,避免了更大的流血战争,结束了巴蜀地区长期被割据的局面,同时也保全了李氏家族,使其免于被诛杀。从客观上看,成汉归晋确实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为统一做出了贡献。这也是民心所向,所以获得了巴蜀民众的拥护。
李势降晋后,桓温派兵护送,将李势以及李氏亲族十余人迁往了东晋的都城建康。《晋书·载记》记载:“势寻舆榇面缚军门,温解其缚,焚其榇,迁势及弟福、从兄权亲族十余人于建康,封势归义侯。升平五年,死于建康。在位五年而败。”《华阳国志》对此也有记载:“中书监王嘏、散骑常侍常璩劝势降,乃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势至建康,封归义侯。”而据《华阳国志》附录佚文说:“晋安西将军伐蜀,势归降,迁之扬州。”《世说新语·识鉴》注文也引用了这个说法。李势归降被送到东晋后,一说安置在建康,一说迁至扬州,因史料记载比较简略,对此难以深究,有可能两地都待过。李势于永和二年(346年)归降东晋,大约过了十四年,于升平五年(361年)死于建康,则是明确无疑的。李势作为成汉的末代皇帝,终于为成汉王朝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