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蜀立言(2)
岷江上游河谷是蚕丛的故里和崛起之地,扬雄《蜀王本纪》佚文有“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之说,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岷江上游河谷考古发现石棺葬多达上万座,对此便给予了充分的印证。蚕丛后来迁徙进入成都平原之后,岷江上游依然是古蜀人心目中的圣地。古蜀历代王朝都有祭祀神山的重要活动,神山指的就是蜀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就刻画了古蜀人祭祀神山的情景。因为蚕丛是从这里崛起并创建蜀国的,而且传说蚕丛的王陵也在这里,所以蜀山便成了古蜀人心目中永恒的崇拜象征。古蜀人由此而形成了魂归天门的观念,扬雄《蜀王本纪》说李冰为蜀守时,“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常璩《华阳国志》也说李冰为蜀守时,“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沉濆。汉兴,数使使者祭之”。相比较而言,常璩的记载更加真实可信,说明古蜀人祭祀神山的习俗在秦汉时期依然兴盛。后来的《水经注·江水》中也有相同记述,说岷山是大江源头,“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岷江上游的蜀山在古蜀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而天彭阙作为天门观念的象征,也就成了崇尚与祭祀的对象。
蚕丛为什么要举族迁徙?为什么要离开祖居之地、放弃岷江上游河谷,而选择成都平原作为新的定居之地?其最关键的至少有两大原因:一是发展所需,二是灾害所迫。首先从发展所需方面来看,蚕丛崛起之后,随着古蜀族人口的增多与势力的扩充,必须开拓疆域,所以进入了地域更加开阔、生态环境更为良好的成都平原。其次从灾害所迫方面来看,很可能当时发生了大地震,而且这样的大地震每隔几十年便会发生一次,这也促使蚕丛下决心率领族人迁出岷江上游河谷。古代文献记载中就透露有地震的信息,如《古本竹书纪年》说黄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一百年,地裂”,殷商时期也发生过“地震”“瞿山崩”。又如《太平御览》记述“《穀梁传》曰: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汉书》曰:成帝时,岷山崩,壅江水,江水逆流”。《水经注·江水》也说“汉延平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国语·周语上》也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这一记载说西周幽王时发生了大地震,引发了后来的改朝与迁都,由此也可见大地震造成的重大影响。
蚕丛率族迁徙,开始择地筑城而居。传世文献对此虽然缺少记载,考古发现却给予了较多的印证。成都平原上发现了许多早期古城遗址,有新津宝墩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崇州紫竹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等,其年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有4500—3700年历史。古代蜀人在成都平原上修筑城市和都邑,最初是从靠近岷山的西北部边缘地带开始的,然后沿着岷江支流河道两岸台地逐渐向平原腹心地区推进。最初修筑的早期城市规模较小,后来不断扩展,到殷商时三星堆古城已蔚为壮观,商周时的金沙遗址更是规模宏大。这些古城遗址说明,这个时期成都平原已经出现了早期城市文明的曙光,也揭示出当时散居在成都平原与西南地区的部族很多。有学者认为,早期的古蜀国,可能就是通过部族结盟而建立起来的酋邦式国家,从而形成了共主政治局面的出现。蒙文通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蜀就是这些戎伯之雄长。古时的巴蜀,应该只是一种联盟,巴、蜀不过是两个霸君,是这些诸侯中的雄长。”“可见巴、蜀发展到强大的时候,也不过是两个联盟的盟主。”后世为了纪念蚕丛,曾修建有蚕丛祠,并称蚕丛为青衣神,有些地方还修建了青衣神庙,传世文献对此记载颇多。《宋本方舆胜览》卷五十一就说“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于某所者号蚕市”,又说成都有“蜀王蚕丛氏祠也,今呼为青衣神,在圣寿寺”。《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七也说成都有“蚕丛祠,在府治西南。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教民桑蚕,俗呼为青衣神”。《蜀中名胜记》卷十五也说:青神县的得名与蚕丛有关,“青神者,以蚕丛衣青,而教民农事,人皆神之,是也”。因为蚕丛是古蜀国的开创者,数千年之后人们仍在怀念他倡导养蚕和教民农事的功绩,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柏灌是蚕丛之后的蜀王,是古蜀国第二个王朝的统治者。扬雄《蜀王本纪》就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则说蚕丛先称王,“次王曰柏灌”。扬雄记述的“柏濩”,与常璩记载的“柏灌”,一字之差,可能是后世文献在传抄上出现的问题,使字形发生了讹变,显然是同一个人。蒙文通先生就认为“濩”是字误,应是古籍传写之误。常璩记载的“柏灌”,可能更准确一些。关于柏灌继承王位与统治古蜀国的时间有多久,柏灌的兴衰与去向又是怎样,《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蜀志》中都语焉不详,说得极其笼统和含糊,因此成了古蜀历史上一个很大的谜。很可能柏灌继位之后,便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不久就被鱼凫王朝取代了。有学者认为,大禹治水的时候,先从蜀地开始导山治水,柏灌失国之后很可能率领族人跟随大禹治水,迁往了中原。根据《尚书·禹贡》和《蜀王本纪》等古籍记载,西蜀岷江在五帝先秦时代是水患比较严重的地区,《尚书·禹贡》中数次提到大禹由“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说明大禹曾花了大量精力对岷江进行治理,取得成功后进而推广到九州。古代文献中说大禹“兴于西羌”,在鲧之后继续治理水患,终于取得了成功,然后建立了夏王朝。《古本竹书纪年》与《左传》等古籍中有关于中原斟灌族的事迹,都是发生在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后的事情,其时间在夏朝的太康与少康之间。若按时代推算,后来跟随大禹治水去了中原的斟灌族,很可能并非柏灌王亲自率领的本族民众,而是柏灌王的后代子孙,他们追随大禹参加了治水,由于深得大禹的信任和重用而举族迁徙。这样就解释得通了,也更加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