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成汉兴衰(4)

书名:常璩传本章字数:2856

严君平除了在成都卖卜,据传说在郫县、彭州、邛崃、广汉、绵竹等地也待过,后归隐授徒于郫县平乐山,对黄老之学与《易经》有精深的研究,撰写了《老子注》二卷、《老子指归》十四卷与《易经骨髓》等著述。班固《汉书》和常璩《华阳国志》都记载,严君平活了九十多岁,在汉代属于真正的高寿了。严君平寿终去世后,安葬于导江县的某处,后人撰修的地方志对此有不同说法。譬如《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说导江县(本汉郫县地,属成都)“严君平墓,在县西南十里”,《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七说“严君平墓,在崇宁县西南一十里”。后来有些地方还修建了“严君平故里”之类的牌坊与石刻,以表达对严君平的崇敬与纪念。

蜀中大儒扬雄与严君平有师生之谊,扬雄的博学与少时师从严君平显然有着很大的关系。扬雄成名后依然对严君平十分敬仰和推崇,《汉书》就记载有“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华阳国志》也有“扬雄少师之,称其德”的记载。严君平去世后,扬雄《法言·问明篇》中说历史上有洗耳逃世的许由与不食周粟的伯夷,严君平隐于市而不避世,故不慕许由,不学伯夷。扬雄将严君平比喻为古时最著名的随侯珠与和氏璧,称严君平为“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人对严君平也都评价甚高,视其为蜀中隐居的大儒。迄今四川都还有一些与严君平有关的地名和古迹,表达了后世对这位汉代高士的敬仰。

汉代蜀中的著名人物,司马相如是在严君平之前就已享有盛名的一位大才子,以文章辞赋而闻名天下,被后人誉为汉代赋圣。《史记》与《汉书》都以列传的形式,记载了司马相如的生平。常璩《华阳国志》则从地方志的角度,对司马相如的事迹做了简洁而传神的记述。《华阳国志》卷十称:“长卿彬彬,文为世矩。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也。游京师,善属文,著《子虚赋》而不自名。武帝见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世。’杨得意对曰:‘臣邑子司马相如所作也。’召见相如。相如又作《上林赋》,帝悦,以为郎。又上《大人赋》以风谏;制《封禅书》,为汉辞宗。官至中郎将。世之作辞赋者自扬雄之徒咸则之。”卷三还提到了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又说“武帝初欲开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因为“费功无成,百姓愁怨,司马相如讽谕之”。这些记述虽然简略,却抓住了亮点,可以同史书相互参照。特别是对司马相如的评价,也十分中肯而精辟。

司马相如有很多故事,譬如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就脍炙人口。据《史记》等记载,司马相如在景帝时曾游宦京师,后回到成都,和临邛令王吉往来,在与当地富商卓王孙、程郑等人的应酬中,同卓文君以琴相恋,互通爱慕之心,于是文君跟随相如回到成都,两人勇敢地生活在了一起。由于家贫,文君曾当垆卖酒,相如亦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对女儿私奔相如曾大为恼怒,后经亲友们劝导,才资助钱财,使文君和相如过上了稍好的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因才情横溢的辞赋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和重用,汉武帝拜其为中郎将,建节出使巴蜀西南夷,“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常璩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很熟悉,《华阳国志》卷三说“王孙女文君能鼓琴。时有司马长卿者,临邛令王吉与之游王孙家,文君因奔长卿”。因为史书记载已详,所以常璩只做了真实而简洁的记录。

据其他文献记载,司马相如在步入仕途之前,曾在文翁创办的石室中教过书,如《蜀中名胜记》卷一引《寰宇记》就说“石室,司马相如教授于此,从者数千人”。由此可知,司马相如也是一位对蜀地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才华超群,影响最大的仍是他的文章辞赋。后人曾高度评价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如班固称之为“弘丽温雅”,王世贞称其为“赋之圣者”。韩愈《答刘正夫书》说:“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称司马相如的辞赋“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

司马相如不仅文才出众,擅长辞赋,在治理开发西南地区的过程中也显示了非凡的才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汉武帝曾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出使巴蜀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使期间,司马相如安定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局势,开通了灵山道,在孙水上建桥以通邛、筰,扩大了边关,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略定西南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臣妾,除边关,〔边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牁为徼,通灵山道,桥孙水,以通邛、筰。还报,天子大说”。这是司马相如一生之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此期间他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司马相如在此期间撰写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二文,也是才情并茂,展现了很高的水平。

司马相如的文章辞赋,对蜀地后来人才的大量涌现,影响极大,使“好文学,重辞章”成了蜀地一个悠久的传统。扬雄便继承了这一传统,写出了许多辞赋和重要著述。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说:“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后来唐代的李白,宋代的“三苏”,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扬到了极致。近代则有郭沫若、李劼人、巴金、艾芜等文学大家,展现了四川文学的绚丽多彩。

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汉代成都又一位“文章冠天下”的大文豪。常璩《华阳国志》卷三就有“风雅英伟之士命世挺生”,“故司马相如耀文上京,扬子云齐圣广渊……斯盖华、岷之灵标,江、汉之精华也”的赞誉。

据《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他同司马相如一样,也有自幼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语,却特别喜欢读书和思考。因“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喜读屈原的《离骚》,激发了他的文思,因而撰写了大量的辞赋文章。汉成帝时,四十余岁的扬雄来到长安,因文章才华出众得到了皇帝的召用,成了朝中的一名待诏之士。他相继撰写了《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等文采飞扬的辞赋,通过对汉成帝功业的歌颂,委婉地表达了讽谏之意。不久,扬雄就发现,辞赋这种辞藻华丽的“宫廷艺术”,常使观者得浮华而不省真意,实际上并无劝谏的效果。于是他决定不再作赋,转而研究经世之学。扬雄从此潜心学术,发愤著书,先后撰写了《法言》《太玄》《训纂》《州箴》《方言》等著作。《法言》是仿《论语》而写的政论性著作,《太玄》则是一部哲学著作,融儒道为一体,对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做出了他的理解和解释。《太玄》虽仿《周易》,但二者思维方式不同。《周易》的世界图式是采用阴阳二分法展开的,《太玄》则是采用天、地、人三才三分法来叙述天下九州大一统的思想,对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以及事物的多元复杂性都做了很好的解释,书中特别强调了多元一体的思维模式,堪称是最早主张和谐文化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