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彰显后贤(1)

书名:常璩传本章字数:2264

常璩记述地方杰出人物,大致是按年代与声望来排序的。《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写了二十人,其中重点写了陈寿:“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常璩着重记述了陈寿在史学方面的成就:“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著《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著作。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遵〕继母遗令,不附葬,以是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传从)〔转徙〕后。再兼散骑常侍。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书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陛下采录其书。”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陈寿是魏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脍炙人口的《三国志》是陈寿的代表作。由于陈寿在史学领域的影响,《晋书》卷八十二有《陈寿传》,但写得比较简洁。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一对陈寿生平事迹的记述,更为真实而传神,弥补了《晋书》记载的不足。据《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为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其父做过马谡的参军。陈寿少年时师从同郡的谯周,后来在蜀汉朝中任职,因为反对宦人黄皓弄权,所以屡被谴黜。陈寿虽然缺乏吏才官运不佳,但在儒学与史学方面却有很高的造诣,而且才思敏捷,文笔甚佳。正如常璩所称赞的,陈寿年轻时已展现出“聪警敏识,属文富艳”的特长。蜀汉归晋后,陈寿也迁往洛阳,在晋朝担任过著作郎等职务。常璩说,陈寿一生当的都是小官,“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其实,历史上很多有作为者,真正的人生价值都不是靠官位来体现的,扬雄就是例子,陈寿也同样以著作传世,官职大小也就不足为憾了。

陈寿一生著述甚多,早年撰有《益部耆旧传》十篇,《隋书·经籍志》就有关于此书的记录。在晋朝任著作郎后,陈寿撰写诸葛亮的故事,定为《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晋朝平定孙吴后,陈寿整理三国史实,撰写了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称为《三国志》。这是陈寿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充分展示了他的史学才华。《晋书·陈寿传》说,《三国志》撰成问世后,“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当时有位叫夏侯湛的人正在撰著《魏书》,看了陈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是当时朝中大官,也非常敬重陈寿的史学才华,对陈寿说希望他以后能进一步撰写《晋书》,“其为时所重如此”,由此可见陈寿撰成《三国志》后的重要影响。此外,陈寿还撰有《古国志》五十篇,常璩说“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可见陈寿所著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因为陈寿熟悉蜀汉历史,所以《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等人物写得很真实很准确,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如《晋书·陈寿传》说陈寿父亲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太平御览》卷六○三也提及此事:“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庭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循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门下书佐,得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陈寿是否真的以史泄愤呢?任乃强先生认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对诸葛亮备加称道,并没有什么贬辞,因为诸葛亮与司马懿长期为敌,陈寿“作传于晋世,而能敢持其说如此,可谓史德无惭矣”;诸葛亮多次北伐,攻取魏地后旋又放弃,所以陈寿评其将略非长,也是很允当的;《晋书》这段文字不过是“谬采风影之说,以为实然,何其谬矣”。任乃强先生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看来陈寿确实是不应该背这个黑锅的。

值得指出的是,三国归晋之后,陈寿做了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说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成书之后,就受到了时人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