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谁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人

书名:重建亲密关系本章字数:2148

一部叫《孔雀》的电影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中国家庭发生的故事。在这个家庭里,老大是个患有轻微脑疾的男孩,因为智力上有障碍,他无法很好地照顾自己,所以父母都更倾向于照顾他,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父母的关心和疼爱,导致弟弟妹妹对他这个哥哥颇有微词。他们不喜欢哥哥,甚至还想拿老鼠药毒死他。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人总是被照顾,可能会导致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心理负担和怨气。另一方面,对于被照顾者,这种照顾不一定是好事。

家庭中谁是最需要照顾的人呢?

第一种,得到家庭资源最多的人。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候在家里被宠的那个人是被赋予最大希望的人,比如能光宗耀祖、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或完成父母未了心愿的人。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我可能为社会创造了很多,但对家人几乎没有任何贡献,家人一直在为我妥协。在中国家庭里,性别期待导致男孩更多地成为这样的人。

第二种,家里贡献最大的人。很多丈夫在外面一力担当,回到家就成了那个最需要照顾的人。比如,他因为工作很辛苦,当他回家后,全家人都会压低声音,给他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休息。休息时,他一有需要,其他家庭成员马上就会去满足他。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妻子抱怨自己的丈夫像个巨婴,事事都需要照顾,可能就是因为他在某方面对家庭的贡献最大,所以大家都围着他转。

有时候,孩子也会成为对家庭贡献最大的人。他可能会被赋予维系父母之间的关系或实现父亲或母亲自我价值的使命,通常这样的贡献是被动的。孩子一旦被赋予这样的使命,就会变成家里最需要照顾的人。

第三种,家里最强势的人。我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来访者,她的爸爸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很喜欢插手她的事情,包括工作方面和感情方面。虽然表面上是爸爸在照顾女儿,但真正被照顾的是爸爸。她的爸爸一发脾气,所有人就会附和他,满足他的需求。

家里最强势的人往往容易令其他家庭成员产生沮丧、挫败或害怕的感觉。基于这种情况,其他家庭成员就会顺从他,照顾他的感受,给他一种可以掌控一切的感觉。

第四种,家里最弱势的人。我们如果攻击家里最弱势的人,就会产生愧疚感。所以,当家里有一个人总是以弱势的姿态出现时,所有的家庭资源就都会向他倾斜。比如,家里如果有一个弱势的妈妈,她经常不开心、不舒服,其他人就总会想着去照顾她。因为当你不去照顾她的时候,你就会有种愧对于她的感觉。

这四种类型的人在家庭中总是需要被照顾,不管这种照顾是其他家庭成员自愿的还是被迫的。这种家庭动力就在无意识中形成了。

这样的照顾对家里那个总是需要被照顾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可能会成为被照顾者成长的阻力。被照顾者因为长期受到别人的照顾,没办法自我觉察,无法自主自立。

第二,可能令被照顾者处于出事—被照顾—出事的循环中。家庭动力结构会变成这样一种重复的状态:被照顾者因为出事得到了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他在潜意识中为了再次得到别人的照顾,可能会选择再次出事。这样不断地反复,就会形成一种循环,而其他家庭成员就会被迫陷入这种循环,没办法抽离。

第三,可能会激发被照顾者的无用感。当一个人的所有事都需要别人帮忙时,他就会产生一种羞耻和无用的感觉,认为自己对家人或家庭没有贡献。当他听到其他家庭成员窃窃私语时,他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是在说他,整个人变得特别敏感,还会恐慌,害怕因为自己无用而被其他家庭成员抛弃。

第四,可能会剥夺被照顾者的价值感。长期的照顾会让被照顾者产生一种“自己是个累赘”的想法。比如,很多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很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处处依赖他人,自己是一个累赘。

第五,可能令被照顾者不被其他家庭成员真诚对待。被照顾者会在有意无意中利用自己的强势、所做的贡献或者弱势、痛苦来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而照顾者很难真诚地对待被照顾者。因为照顾者心里可能有怨气,只是不敢表达出来。这会让整个家庭陷入一种无法坦诚沟通的状态,家庭成员之间只是维持着表面和谐。

如果家里有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你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帮助和陪伴他,这会让你觉得很累。我们该如何改变这样一种家庭状态呢?怎样做才合理呢?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被照顾者是否真的需要被照顾。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停止“喂养”被照顾者。我的一位来访者的哥哥是家里一直被照顾的人,从小备受父母的宠爱。尽管哥哥成年了,但他生活的各方面还需要三个妹妹照顾和接济。每次哥哥一出事,父母就会要求妹妹们去帮助他,这让妹妹们的心里很不好受。

我问她:“如果你们停止这种帮助,会怎么样?”

她说:“爸爸妈妈会生气。”

我说:“你哥哥会怎么样?你们一直帮助他,其实是害了他。你们三个妹妹给他最基本的帮助之后,需要告诉他:‘我们只会做到这里,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或许你的爸爸妈妈会很生气,但这才是真正帮助你哥哥的方式,才是真正让他在社会上立足的方式。”

当这位来访者尝试用这种方式对待她哥哥的时候,她发现她哥哥开始自己找工作,开始学会在各方面独立,不再依靠妹妹们。

每个成年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一味地“喂养”被照顾者,只会让他越来越无助、越来越无力。被照顾者的心里往往住着一个无助的孩子,我们只有停止继续“喂养”这个无助的孩子,他才有机会成长起来,有机会学会独立,对自己负责。只有这样,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才能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