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来客
1993年冬日的一天,住在万源市花萼山上海拔1700多米的项家坪村龙王塘的小学教师蒋大华一家人,早早吃过晚饭正准备睡觉,忽然听得外面有人叫门。蒋大华一惊:天寒地冻的,连雀鸟都躲在窝里不出来,是谁这么晚了还来叫门?
当家人蒋大华急忙披衣下床,一边喊着“来了——来了——”,一边趿拉着鞋就跑过去开门。等他拉开门一看,这个精瘦干练的汉子不由得愣住了:
门外站着四个衣着整洁的大男人,一个约莫30岁,一个约莫50岁,另两个头发像被霜染过似的呈现出了灰白的颜色,年龄肯定过60岁了。每人手里拄着一根下头已经开裂的木棍,神色疲惫,喘着粗气。
这四个人蒋大华一个也不认识,不过从他们的衣着和神色来看,肯定不是花萼山上的村民。
正在蒋大华迟疑间,那个约莫30岁的年轻人一步跨到他面前,叫道:“蒋老师,你不认识我了?我是联系你们项家坪村的官渡乡干部小张呀……”
借着从屋里泄出的有些昏黄的煤油灯灯光,蒋大华终于像是唤醒了记忆深处的一个影像:不知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和他打过照面。不过,这也怪不得他,谁叫这里山高路陡,乡上干部一年也来不了几次呀!于是蒋大华急忙拉住他的手说:“哦,原来是张同志呀!都怪我眼拙,怠慢了怠慢了!”一边说,一边往另几个陌生人身上睃。
张同志看出了蒋大华心中的疑惑,马上便指着几个人对蒋大华介绍起来。
通过张同志的介绍,蒋大华这才知道那位身板硬朗、面色红润的六十开外的老者,是离休两年的达县地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名叫周永开。另一位和周永开年龄差不多的老人,是万源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名叫何荣书。还有一位是万源市现任纪委书记余世荣。
张同志介绍完毕,紧接着说:“我们明天准备到山上看一看,今晚想在你家里借宿一晚上,不晓得方不方便?”
蒋大华一听这话,山里人质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格立即显现出来,急忙说:“哎呀,领导,你们可是稀客呢!这山上别说县上的领导不容易来,乡上的领导也都少来踩脚印呢。领导只要不嫌我们山野人家寒碜,别说住一晚,就是十天半月也没问题。快进来快进来!”蒋大华一边说,一边去拉周永开的手,生怕几个贵客会突然改变主意似的。
几个人进了屋,蒋大华先去捅开了火塘,又往火塘里扔了几块木柴,火苗“呼呼”地往上蹿了起来。蒋大华把客人拉到火塘边坐下,又要忙着去吆喝妻子起来做饭。
周永开一把拉住了他:“老乡,做饭就免了,我们背的有干粮。”说着,拍了拍身边的背包。
蒋大华立即叫了起来:“周书记,你是看不起我了?这么冷的天,我家里再穷,也不得要你们啃干粮嘛!”
周永开见蒋大华的脸都有些红了,便“呵呵”地笑了起来,拉着他的手拍了拍,才道:“不要叫我周书记,我已经退下来了,你叫我周永开就是。要不,叫周大哥也行……”
蒋大华还没听完,就急赤白脸地叫道:“那要不得,要不得,甘蔗还要分个大头小头呢!”一边说,一边挣脱周永开的手,去把妻子叫了起来。
在妻子做饭的当儿,蒋大华扯过一根凳子在客人身边坐下。他心里始终藏着一个疑问:这么冷的天,这几个人年纪也不小了,又都是领导,他们翻山越岭到山上来干什么?想必是有非常重要的事,但是什么事,他想来想去都没有找到答案。山里汉子心里有事藏不住,想问却又觉得有些莽撞。犹豫了半天,蒋大华才迂回地问道:“领导,你们是什么时候出发的,怎么这时候才来到山上?”
话刚落音,何荣书道:“周书记昨天下午到的万源,今天一大早就从万源出发,到这时才到你这儿……”
话还没完,余世荣接过说:“我们还算走得快的。这路太难走了,好多地方都是手脚并用才爬上来的!”
蒋大华听后,说:“可不是,那路的名字就叫‘手爬岩’嘛!”说完停了一会儿才说:“那路上还摔死过人呢……”
周永开吃了一惊:“摔死过人?咋回事?”
“是呀!摔死的还不止一两个,年纪轻轻的就从山上滚到山下!”蒋大华语气沉重,脸色也阴了下来。大约是不愿再向这些难得到山上来的客人提起这些伤心的事,他又一边往火塘里扔柴,一边转移了话题:“我们这儿的人下次山,早上天刚亮就出发,晚上才回得到家!我这儿海拔1700多米,距山顶还有500多米。别看只有短短的500多米,看见屋,走得哭,明天够你们爬呢!”说到这儿,蒋大华实在忍不住了,终于问道:“领导,你们上山来是做什么?”
一听这话,何荣书看了看余世荣,余世荣的目光最后落到了周永开身上。过了一会儿,周永开才看着蒋大华轻轻地说了一句:“没什么,就是上来看看……”
“看看?”蒋大华一下愣住了。这样不辞辛劳、手脚并用地爬到山上来,只是为了看看?再说,这山上有什么看的?
蒋大华见周永开含糊其词,不愿明说,于是不再往下打听。
可蒋大华哪儿知道,周永开并没对他隐瞒什么,这次他带着何荣书、余世荣两个老朋友来,确确实实只是来山上走一走,看一看。看什么?看险峰异水,看佳木野草,看天上飞鸟,看林间走兽……总之,看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看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人们一般以为像周永开这样的领导干部,心中只有工作,对大自然的美丽缺乏欣赏的热情和能力吧?不,在周永开身上,颇有钟情山水的性格。他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的一切。在工作岗位上时,诸事繁忙,他纵然心心念念记挂着大巴山的一山一水,却无暇投身其中,去领略大自然中的美景。现在,他是无官一身轻了。一卸任,他便投身于通江、南江、巴中等地的崇山峻岭中,一边观赏大巴山奇异的自然风光,一边做调查研究,给地委、行署领导写出了4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周永开早就听说了万源花萼山的雄伟、壮丽。《万源市志》是如此记载这座神奇的山峰的:
花萼山,亦名花岳山。在距县城东北35公里的官渡乡境内,山体崔嵬高耸,陡峭嶙峋。主峰南天门,海拔2380.4米,形若一枝含苞欲放的芙蓉,周围五峰似花之萼片,相互陪衬,绚丽壮观。花萼山素称川东北群峰之首,山中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所以又名药山,尤其以“花似灯笼叶似韭”的萼山尖贝母而闻名。
这样的交代难免有些笼统,下面的介绍则形象而有诗意得多:
主峰南天门为县东北一带祖山,也是汉江和巴河的分水岭,格外壮观绚丽,如前人诗云:“此是铜城第一峰,崔巍高矗碧芙蓉。”南天门上两道石壁屹立对峙,中缝仅容一人通过,遇上雾霭缥缈的日子,前方顶上的祖师庙在云海中忽隐忽现,脚下烟波万顷,穹庐微开,会令人忘却步步踯躅的劳累。登上南天门极目远眺,森林莽莽苍苍,一片林海,接天拂云。自高而下,因着温度的变化,低树丛林、针叶林、落叶林、阔叶林各有其位,所谓高山仰止者,实为高林仰止也。云山相接,环顾群山,峰峦如棋,山涧溪流,如线似带……故民谣有曰:“不登花萼山,枉活人世间。”
更重要的,花萼山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爆发过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万源保卫战。在万源保卫战前,花萼山笋子梁一线由红四军12师34团2营一个连队驻防。1934年2月,与敌军战斗坚守到最后而弹尽粮绝的12名红军战士,纵身跳下如笋子一样耸立的万丈悬崖,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首壮歌。
对于这样一块神奇、雄伟、美丽的土地,周永开怎么能不为之心动呢?
因此,当他结束对家乡巴中的调研后,便约上了好友何荣书、余世荣朝这块心仪的土地来了。
周永开正想把内心“游山玩水”的想法给蒋大华说一说,可这时蒋大华的妻子叫大家吃饭了。
吃过晚饭,蒋大华把孩子叫到另一间屋子打地铺睡,腾出两张床,换了被褥,招待四个客人睡下。
这天晚上,给蒋大华留下的另一个印象,就是周永开睡觉时呼噜打得特别响亮。
第二天吃过早饭,四个人又背上行李,重新削了几根棍子,拄着上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