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前言(2)

书名:统一大业本章字数:183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蒋介石失掉大陆,在“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狼狈局面下退居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又救了他。美国从遏制新中国和对抗苏联出发,入侵台湾海峡与朝鲜,并同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致使海峡两岸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使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被人为地与中国大陆分割开来。这就是“台湾问题”的由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对台湾问题的和平诉求,建立在内战状态的延续之上,因此才有长期的隔海武力对峙,也有多次的和谈试探。为解决这一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和设想,其中就包括“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一国两制”的雏形等构想。出于各种考虑,蒋氏父子也在有意无意间与大陆遥相策应与配合。在一直剑拔弩张的表面状态下,海峡两岸经常进行“藕断丝连”的秘密接触与和平谈判,有时也“文戏武唱”,譬如向金门打枪开炮,从而使海峡两岸的关系史,成为一段既有战争硝烟又有和平呼声的特殊历史,而且曾一度出现过“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机遇与曙光。共产党与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台湾当局,毛泽东与蒋介石,邓小平与蒋经国,曾经多次互派“特使”或联络人进行和谈试探,他们先后有李次白、宋宜山、章士钊、程思远、曹聚仁、陈香梅、沈诚等人,“和平老人”章士钊更是贯穿始终。他们多次出使,由他们穿针引线,海峡两岸进行了多次鲜为人知的秘密接触或谈判,从投石问路到达成意向协议,断断续续演出了多幕“和平合作与祖国统一”的活剧。悄无声息秘密来往的脚步杂以声势浩大的“万炮轰金门”,影响重大的李宗仁回归,马拉松式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建交等,都是本书中有声有色的“统一大业进行式”几大桥段,几幕大戏。

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它牵涉到广阔的国际背景,因为它一直都有国际政治势力的介入,尤其一直受到美国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书涉及诸多国际大事件,但都紧紧扣住台湾问题的脉络来顺时针走向。在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势力介入的宏阔国际背景下,从宏观上展示了台湾问题的缘由和国际牵扯,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等重大事件,逐步消除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国际障碍。把台海风云的变幻放在了广阔的国际背景下来展开,也是本书一大特色。

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长期探索和传承发展的结果。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从解决台湾问题的实际出发所作出的一些设想和探索,所提出的若干带有原则性的意见,以及蒋氏父子一定程度上的回应,为后来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作了思想先导和舆论准备。

上述就是本书的时代背景、故事框架、人物舞台、中心情节和主题思想。

在两岸半个多世纪的“和战”关系上,本书既写了战争硝烟,也写了和平呼声,但重点是写“和”“和为贵”。毛泽东早在1955年就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目标,这个意愿一直到他临终也未放弃。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亚非国家团结会议上,发表了第一份改善中美关系和愿意与台湾和平谈判的声明。中共对台湾的国民党人伸出了“和平统一”之手。从此,促进祖国统一的国共和谈工作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双方进行了多次秘密接触与谈判,努力谋求和平统一。而同样主张“一个中国”的蒋介石,公开宣称不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任何接触,任何妥协,任何对话”,暗中却一定程度地响应过中共的和平呼唤,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过“和平合作”的探索。从蒋介石退守台湾岛后所经历的风波曲折中,不管其出于何种政治动机或党派意识,蒋介石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这种民族主义的立场却是一贯的。在这个重大问题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有着强烈的共识。所以,弹奏“和弦”是本书的核心情节与贯穿始终的思想。

毛泽东与蒋介石、邓小平和蒋经国,逝者已矣。他们未能最终实现第三次握手便相继离世,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在统一大业中建功立业的空间!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书截取了海峡两岸风云关系中的主要历史,加以全方位、广视角、深层次地呈现,以史为鉴,以昔视今,以艺术的形式回顾历史,意在阐明和强调如今台海“雨过天晴”的局面得来不易,需要十分珍惜和继续推进。两岸炎黄子孙,都希望这部“统一大业”的史诗剧实现“和为贵”“统为终”的终极目标,最终圆满落幕。

郭晨

2015年11月8日 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