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昭陵六骏

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本章字数:2682

从长时段来看,历史具有某种周期性。

作为“胡族所具有的以骑马为中心的军事力量”的产物,隋唐第二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秦汉第一帝国的恢复,同时它又接纳和混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许多传统。

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华夏汉人的民族记忆在不知不觉中,由“黄帝之裔”变成为“炎黄子孙”,炎帝成为与黄帝并列的华人祖先。修于唐代的《周书》记载鲜卑宇文氏的祖先由来,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

因为对周边游牧地区的接纳,唐朝之强盛丝毫不逊色于两汉。从国家到社会,在尚武精神的影响下,对马的崇拜也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岺参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首著名的边塞诗中写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当时统治中国北方草原的,是强大的突厥。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阳起兵前,曾经按突厥习惯训练骑兵,并向突厥借兵借马,以充军用。唐军中还有不少突厥骑兵参加,如名将史大奈就是西突厥特勤,他率领的突厥骑兵屡建战功。突厥马对唐代马种的改良起了很大作用,而突厥的骑兵装具和战术,也影响了唐代骑兵的发展。

“突厥所长,唯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突厥以轻骑兵击败了柔然的重骑兵,唐军也以轻骑兵击败了隋朝的重骑兵。

重骑兵虽然对阵步兵有很大的优势,但相对于轻骑兵来说,缺少机动灵活。唐朝以后,重骑兵逐渐被轻骑兵取代,其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也随之瓦解。

骑兵的轻装化,似乎并没有影响传统冲击战术,马槊和弓箭仍是常用的骑兵武器。尉迟敬德武艺高超,每次战斗,他都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敌人的马槊从四面攒刺,也伤不到他;他不仅善于躲避,还常常能夺过敌槊,反刺敌人。这种神勇让他成为传奇人物,后来被民间当成了“门神”。

唐太宗李世民是马上皇帝,当年他亲率的“玄甲军”就是一支精锐的轻骑兵。李世民屡屡冲锋陷阵,“选精锐千余骑为奇兵,皆皂衣黑甲,分为左右队,队建大旗,令骑将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瞿长孙等分统之。每临寇,太宗躬被黑甲先锋率之,候机而进,所向摧靡,常以少击众,贼徒气慑”。

作为一名将领,李世民深得运用骑兵之妙,尤其是“阵后反击战”。

每当与敌军对垒相持时,他一方面督军“坚壁不动”,挫敌锐气;另一方面分遣精骑,抄掠敌人阵后,或切断粮道,以弱挡其强,使敌人溃败。在许多主力决战中,他都亲率为数不多的精骑,出其不意地冲入敌阵,或者迂回到敌后,给予致命打击。在敌人溃退时,他运用精骑的高速度穷追猛打,力求全歼敌人。

李世民取胜的秘诀,就是利用骑兵进行阵后反击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

武德元年的浅水原决战中,他亲率几十个骑兵从敌军阵后冲入,前后夹击,敌军立刻崩溃。武德三年,又以这种办法击败宋金刚,“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武德四年,李世民再次从阵后冲入,击败窦建德。

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说:“秦王之破刘武周、宋金刚,与破薛仁杲、宗罗睺方略一也。”

李渊父子当初起兵时缺乏骑兵,不得不向突厥求助,甚至手书称臣,许以“京师之财帛金宝入突厥”。这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但若无突厥帮助,也就没有李唐王朝。

请神容易送神难,后来唐朝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突厥贪得无厌,“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以致“国用不足”。

武德七年,突厥大军入寇长安,京城震动。李世民率百骑来到突厥军前,单枪匹马要与颉利可汗决斗,颉利可汗竟不敢应战。

两年后,李世民已经顶替李渊成为大唐皇帝,颉利可汗又率大军突袭长安。当时长安军队很少,群臣请求关闭城门固守,李世民又挺身而出,只带了六个随从——

出玄武门,幸渭上,与可汗隔水语,且责其负约。群酋见帝,皆惊,下马拜。俄而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虏大骇。帝与颉利按辔,即麾军却而阵焉。

颉利可汗和众首领被李世民的果敢震住,按照突厥习惯,杀马为誓,结为兄弟之好,暂时避免了一场军事冲突。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但在李世民看来,却是“渭水之耻”。

唐太宗此后励志图强,发动了一场长达30年的战争,终于打败颉利可汗,消灭突厥势力,使许多突厥人加入唐军,一些能征善战的突厥将领甚至跻身长安贵族。对这些归化的突厥人来说,他们把李世民完全看作草原的可汗——“天可汗”。

唐太宗曾对侍臣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就很少再亲临战阵,极其怀念自己骑过的六匹战马,不仅给它们各自取了名字,还命人做成雕像,放在自己陵墓前,这就是“昭陵六骏”。这些马也都属于突厥马,没有具装马铠,且身上大都有箭伤,其中“特勒骠”就是突厥特勤马。

李世民在位23年,年号贞观,当时政通人和,亦称“贞观之治”。

吴兢是中唐时期的史官,他以一人之力,编撰了二十四史中的《梁书》《陈书》《齐书》《隋书》。同时,他还编撰了一部《贞观政要》,其中记录了不少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美德。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太宗意乃解。

宋朝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多少有点类似《贞观政要》,其中也记载了一件趣事,说唐太宗有一匹好马,名叫“师子骢”,长得膘肥体壮,跑起来步履轻盈,但却野性难驯,无人能够调教驾驭。

当时,武则天还是一个普通宫女,她在侍奉李世民时说:我能制服这匹马,但需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楇,三是匕首;先用铁鞭打它,如果它不服,就用铁楇敲它的头,它要是还不听话,就直接用匕首割断它的脖子。

这段话貌似一个隐喻。后来李世民去世,武则天称帝,果然心狠手辣。她当政时期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大兴牢狱,将一个大唐帝国弄得朝野震恐,告密成风,人人自危。

先秦时期,庄子曾借马与伯乐,来讥讽统治者的泯灭人性。他说:

马这种生灵,蹄子可以用来践踏霜雪,皮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高兴时欢蹦乱跳,这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金光宝殿,对马来说也没有什么稀罕的。马本来是自由自在的,可世界上出了伯乐,他说:“我擅长治理马。”于是,用火烧马毛,用剪刀剪马鬃,用凿子削马蹄,用烙铁烫印记,用笼头和缰绳来拴住它们,用马槽和栏杆来圈禁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让吃,渴了不让喝,让它们快速奔跑,或让它们猛地停下,让它们步伐整齐,行动划一,前有横木缰绳的限制,后有皮鞭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马就死了一多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