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症:无须担忧的社交无力
猫先生问庄子: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杠精”?
庄子回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猫先生觉得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他不愿意参加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拒绝了大学同学的聚会邀请,对参加同行业交流活动也兴趣索然。
这一天,猫先生得到了一个与行业大咖见面的机会,他觉得这次机会非常难得,因此决定硬着头皮参加。但是,他在坐到对方面前时,就觉得浑身不舒服,手心直冒汗。为了缓解紧张情绪,猫先生不停地寻找话题与对方交谈,但他越想找话说,越不知道要说什么,结果语无伦次,让双方都很尴尬。最后,他大脑里想的都是赶快结束这次谈话。
在回家的路上,猫先生想起小时候的经历,那时的他就不喜欢与人交往。上小学时,同学们都在教室外面做游戏,猫先生却喜欢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看书、写作业。即便被同学邀请,他也不愿意出去玩。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来了亲戚,猫先生总是躲到自己的小房间,尽可能不出现在亲戚们面前。
猫先生认为自己之所以不善于社交,都是因为先天的社交恐惧症在“捣乱”。他总结了自己的“社恐”表现:见到陌生人非常紧张;在社交场合总感觉自己很尴尬,离开社交场合就会感觉很舒服;但有时也会很懊丧,对自己的“怯场”深深自责;有些过分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人发生争执……
对于自己的“社恐”表现,猫先生总是焦虑不已,他意识到“社恐”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
猫先生觉得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就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然而,心理专家只是劝慰猫先生,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要夸大“社交恐惧症”的影响,因为很多人都和他一样抵触社交活动。
猫先生有些不解地问:“很多人都有抵触社交活动的问题,不正说明了‘社交恐惧症’的严重性吗?”
心理专家笑着答道:“大多数人都很忙,每天受到来自学业、事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已经身心俱疲。如果参加社交活动,他们不但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还要承担因社交而产生的压力,如与社交对象因为价值观不同、沟通不畅所产生的情绪张力等。因此,他们在进行社交之前就会考虑社交的收益与成本,当他们认定社交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时,就会选择躲避社交。”
猫先生若有所思地说:“看来,大多数人认为参加社交活动得不偿失,所以,在现代社会,‘社交恐惧症’才会成为他们的通病。”
心理专家肯定了猫先生的说法,并宽慰猫先生:“从你的行为来看,你并没有患上‘社交恐惧症’,只是有一些社交恐惧的表现而已,不需要过分担心。”
猫先生问心理专家:“但我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即便我没有患‘社交恐惧症’,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目前困扰我的问题呢?”
心理专家对猫先生说:“你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社交恐惧症’并不是很可怕的病症,它的负面影响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可怕。我只是陷入了认知困局,认为‘社恐’打乱了自己的生活,但真相并非如此,我只是不喜欢社交而已。”
心理专家说,其实很多人并非“社恐”,他们在社交中会觉得尴尬,出现焦虑情绪,逃离社交场景之后会有轻松感。然而,从尴尬、焦虑到轻松的过程,并不影响他们参加下一次社交活动。当确实有必要进行社交时,他们依然还会经历这个过程。
听了心理专家的分析,猫先生内心稍微平静了一些。他想起一位好朋友,这位朋友并不“社恐”,总是大大方方地出现在社交场合,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吗?
心理专家告诉猫先生,改善“社恐”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意识到人的社交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提升的社会技能。在了解了这一前提后,猫先生就可以进行提升社交技能的学习了。
心理专家为猫先生支招:
首先,学习外在建设,如进行形象管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购买一些穿搭合身的衣服或配饰,让自己看起来更帅气;
其次,经常锻炼身体,强健的体魄会让人更自信;
再次,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多读书、看新闻,增加社交中的谈资;
最后,在进行社交活动前,还可以提前进入社交场所熟悉环境,搜集社交对象的资料等,这有助于缓解因社交产生的恐惧情绪。
听了心理专家的建议,猫先生对于社交活动终于不再排斥。每次进行社交活动前,他都会精心打扮自己,提前准备一些小笑话活跃气氛,还会准备一些小零食与社交对象分享。一段时间过后,猫先生终于不再“社恐”了。
“社恐”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因此要对自己的“社恐”保持宽容的心态。
社交场合的紧张情绪,可以通过精心打扮、提前到达、增加谈资等方法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