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一章 国内求学(4)

书名:王明传本章字数:1684

每年清明时节,父亲母亲都要领着王明和弟弟妹妹们去扫墓祭祖。据同乡人回忆,王明在七八岁时就能读由文言文写成、大量是引经据典的祭文,深得父母喜爱。在下码头一带,陈聘之的文化也算上等了,因此在过春节时,乡亲们纷纷请陈聘之写春联。王明先是跟随父亲研墨铺纸,后来就在父亲的指教下挥毫写对。到9岁那年,王明就可以独立帮助乡亲们写春联了。

据王明妹妹王营回忆:“从九岁起,每逢过年前腊月二十三日左右,他就要忙着给别人写春联,一直写到大年卅日。请他写春联的人很多,我们住的那条街的人,几乎全部是找他写。因为他字写得又好又快,许多老夫子写的都不如他写的好看。那时他的个子比桌子高不了多少,写春联时只能跪在凳子上,另外一个人在旁边牵着纸张,磨着墨。他肯帮助别人,对求者从不拒绝,加上人小有才能,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他,一到过年就要给绍禹买点小礼物或送几文压岁钱。”

写对子容易作对子难,但少年时的王明即可以提笔作对。有一年除夕,理发工人徐从丙请他作对子。王明得知徐从丙的住房是地主肖殿香的碓房,便站在凳子上挥笔写道:

不羡他良田万顷,暂住我破屋两间。

字里行间很有些少年豪气和阶级情意。

1919年,金家寨小名流李少山先生拟作一对联,但出了上联,对不了下联。征对者十余人,均没对上。李少山自以为这将成为绝对,但15岁的王明却巧妙地对上了。

李少山出的上联为:

山海关虎啸龙吟,漫道风云难际会;

王明对的下联为:

子午谷乌飞兔走,须知日月易蹉跎。

山海关位于河北辽宁交界处,号称“天下第一关”;子午谷在陕西省秦岭山中,三国时的魏延曾建议孔明由此地奇袭魏军,《三国演义》中对此有记载。据王明自己回忆,当时李少山见他能如此工整地对上此联,拍案大叫说:“小朋友,对得好。你这乌兔日月之类,当然在我意中。不知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子午谷这个地名,所以未对成,真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遂叫上一席菜宴请王明,饭后还送冬瓜饯和天冬饯各一斤作谢。

王明在私塾学习了七八年之久,打下了较深厚的旧学基础。刻苦的学习为其著文写字积累了功底,使其后来以文思敏捷、书法过人见长。但是,儒家经典的熏陶,也使“唯圣”“唯书”“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深深植根于王明的头脑之中。

入小学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的统治,在文化教育界也刮起了兴办新式学堂的新风。大约在1919年夏,王明离开私塾,来到当时属于河南省固始县远东南区的志诚小学学习。

据王明家乡的几位知情者回忆,王明能上小学学习,是一位叫作晁三的地主接济的。由于王明小时候聪明伶俐,小有才气,得到了这位晁三老爷的喜爱,便认王明为干儿子。当时上小学学习,需要一笔较大的费用,这对于生活艰辛的陈聘之家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富裕的晁三见陈家无力供王明入小学读书,便以干老子的身份资助王明上学。

志诚小学位于现在的金寨县,当时是一所有300多名师生的规模较大的公立学校,在这一带比较著名。志诚小学校长李少樵是位开明人士,他聘请了一些比较知名的教师来校执教,詹谷堂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詹谷堂,学名生堡,1883年生于金寨县一个贫穷的私塾先生家庭,21岁中秀才,22岁便在家乡开乡馆执教。

詹谷堂学识渊博,思想激进,敢于冲破封建的禁锢。他破例吸收女生入学,免费让穷家子弟上学,教学内容也不受经典、八股的束缚。这些开明措施深得民众欢迎,四乡后生纷纷慕名而来,乡绅富户也对他极为推崇。

1914年秋,詹谷堂受聘来到志诚小学,担任国文教师,对在此就读的王明产生了一定影响。王明在私塾时打下了较深厚的古文功底,到志诚小学后跟随詹谷堂学习白话文,文化水平又有了进一步提高。王明后来白话文写得通畅,与此不无关系。

1921年秋,詹谷堂在志诚小学成立了进步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1923年6月初,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2月又担任了金寨县第一个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成为金寨县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虽然这时王明已离开了志诚小学,但在志诚小学的一年间,清新的校园环境和詹谷堂等进步教师的教育影响,对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有较大的影响。

王明的少年时代主要是在私塾和小学中度过的,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家乡,外面的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这位闭塞的乡村少年还没能够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