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一章 国内求学(7)

书名:王明传本章字数:2130

进“商大”

1924年夏,王明由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考入国立武昌商科大学。

“商大”创办于1920年,位于武昌三道街,是在原武昌商业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后来的武汉大学就是由商科大学、中华大学和武昌高师等校联合而成立的。“商大”是国立大学,实行公费制,设有财经系、商业系、会计系、经济学系等专业。它除开设许多财经方面的专业课外,还开设英、日、法等外语课。学校学制五年,其中预科一年,本科四年。

王明考入“商大”后,先进预科学习,住在“商大”学生宿舍一栋寝室。和他同班的有远房弟弟陈一新、老乡程兆溟,以及梁仲民、詹禹生、陈楫生、胡佩禹等人。

王明之所以报考“商大”,由“农”转“商”,也可能受其父亲做过小生意的影响。不过,“商大”是国立学校,实行公费就读,这恐怕是吸引家境贫穷的王明前来就读的主要原因。

入学前,虽然父母亲都支持王明到武汉上大学,但怎奈家境贫寒,无力为其凑足路费和上学的经费,只得向别人借钱。王明不仅在金家寨向亲朋好友借,还跑到15里外的袁家岭向友人借。他东借西凑,仍是不足,最后还是母亲喻幼华把半生零星积攒的七块大洋全部拿出来,才勉强凑够。

王明为此曾挥泪写下了题为《七块大洋》的诗篇,抒发了对慈母的感激之情:

枕边摸索七元洋,慈母交儿泪两行;

知道此钱升学少,半生辛苦积私房。

据王明妹妹王营回忆说:“在六安县高中快毕业时,父母问他毕业后的打算,他说他还要去考大学。当时读大学非常困难,对穷家孩子尤其如此。后来考大学时,绍禹的成绩在六安县又居第一,被武汉大学录取。上大学后,家里的负担减轻些,因为他考得好,学校给了奖学金,享受公费待遇,家里就不用寄伙食费了。”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全国著名的大城市。它工业发达、商店林立、学校众多、交通方便,是我国中部水陆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从闭塞的皖西山区小镇走出来的王明,来到繁华的武汉,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奇。闻名华夏的黄鹤楼吸引着他,到武汉后不久,他就急不可待地前往参观,并赋七绝诗一首,题为《风雨登黄鹤楼》:

乘鹤去乎余鹤楼?今人疑也昔人愁。

三城暗而两山隐,风雨歌兮江汉流。

王明在学习之余,在武汉籍同学带领下,还游览了武汉三镇。1924年11月,他去参观了大智门火车站,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火车,兴奋之余,写了一首题为《偕友访大智门车站述同感》的七律诗:

工人开动火车头,地动天惊震九州。

南北东西成一体,农工商学尽同仇。

推翻军阀为民主,打倒帝强好自由。

我辈青年无量勇,献生革命变全球。

“商大”成立时的校长是湖北省议会议长屈培兰。这位说话结结巴巴的校长是军阀政府的代言人,但由于“商大”在湖北省的名望,一批进步教师如李汉俊、危浩生等还是来到“商大”任教。他们在传播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对学生们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明虽然在“商大”只学习了一年左右,但这一年却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阶段,使他由一位专心读书的年轻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明的思想转变,可以从他在“商大”期间发表的文章中窥见。

1925年5月,王明在“商大”撰写和发表了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在王明一生发表的二百多篇文章中,除了《皖光》上的三篇外,可以称得上是他最早公开发表政治见解的处女作。

1925年4月29日晚10时,王明在“商大”学生宿舍里抱病写完了《革新运动中所得之经验》一文,接着又写出了《三种不同的面目》与《革新运动后之最近简单希望》两文。这三篇文章均于1925年5月10日刊登在《商大周刊》第3卷第5期上。同年5月27日,王明又在寝室里写完了《社会、社会学、社会科学、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底浅释》一文,并于同年12月发表在“商大”的《社会科学研究》第一集上。

这四篇文章中的前三篇,主要谈“商大”革新运动问题,后一篇讲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几个界限,反映了王明对“商大”革新运动的基本态度和他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所谓“商大”革新运动,主要是指驱逐军阀政府代言人屈培兰事件。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员参加起草、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有共产党员参加的这次国民党一大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高潮的起点。接着,广东革命政府和黄埔军校成立,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使一些军阀集团的政治态度发生转变。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军阀政府,并邀请孙中山北上,全国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促进国民会议运动。

当时革命势力的大本营是广州,武汉仍在军阀吴佩孚的控制之下。“商大”校长屈培兰位居湖北省议会议长,自然成为军阀在“商大”的代言人。他在“商大”实行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也必然遭到广大师生的反对。“商大”掀起了一场以驱逐屈培兰为主要内容的革新运动。

王明的三篇文章,谈的就是这个事件。

王明首先明确表示支持革新运动,称赞驱屈之举。他说:“屈氏长校,学校非之……惟往昔同学多迷信议长万能,以为一动摇屈氏位置,校款将随之无着,以致屈氏尸位数年。年来虽屡发见屈氏不但无增加校款之能力,且有吞没校款之黑幕。”所以,全校“驱屈之心,为之益熟”,革新运动由是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