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述(4)
“一五”计划为地质工作规定的任务使地质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一五”计划要求加强地质工作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加强协作,鼓励群众报矿;合理地使用和提高现有的技术人才,积极培养新的地质和勘查人才。为了解决探矿装备,1953年着手将张家口铁路工厂改建为张家口探矿机械厂;“一五”计划后期,衡阳、上海、北京等探矿机械厂陆续筹建。中国地质事业从此开始自己生产探矿机械。
1953年,地质部确定以60的力量保证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煤炭的重点勘探任务,以16的力量有重点地开展普查。这一年地质部和有关工业生产部门的地质机构,把大部分力量放在野外工作上。在地质部门,77以上的地质人员到了野外;以科学研究任务为主的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也派出了很多科技人员密切配合。
当时,重点勘探项目多是国家工业建设的命脉,如鞍山、包头、大冶等钢铁基地所需矿产资源,大同、开滦、抚顺、平顶山等重要煤田,还有东川、白银厂、中条山、铜官山、寿王坟等处的铜,桃林、水口山、泗顶厂的铅锌,个旧的锡,赣南的钨,昆阳的磷等。这些矿产地历史上已经被发现或被开采过,但地下的资源情况并未查清,不能满足工业设计的要求。把它们作为地质勘探工作重点,有希望保证国家当时急需的矿产资源供应,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一五”计划期间,还在华北、松嫩、关中等平原,内蒙古、河西走廊、四川、新疆等地,开展了综合性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为实现农田水利化提供了一部分必要的资料。同时对北京等15个城市的地下水进行供水勘查工作,并建立了一批地下水长期观测站,提供了工业与居民用水的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对矿区用水和井下排水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在工程地质方面,进行了长江、淮河、黑龙江等流域的规划工作;进行了长江三峡、黄河三门峡、汉水丹江口等200多个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地质工作;完成了宝成、集二等8条铁路和武汉长江大桥桥基工程的地质勘查工作;还进行了一些海港、工厂厂基和国防工程的勘察工作。
(二)勘察设计工作与确立建设程序
勘察工作是正确设计、良好施工的基础。为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提出“没有勘察就不能设计,没有设计就不能施工”的口号。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勘察—设计—施工这一科学的建设程序和三位一体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前的勘察设计是附属于施工部门,没有独立的勘察设计机构的。为了迎接从1953年开始的建设高潮,中国政府决定积极发展自己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基本建设工作。陈云在会上指出:1953年即将是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一年,其任务较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复杂繁重。基本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基本建设任务十分之大,而基本建设力量则十分薄弱,因此必须迅速使这方面的力量增长起来,迅速建立和充实基本建设机构——设计机构和施工机构,必须下定决心迅速调集人员建立各部专业的设计和施工组织,并充实它。
1952年11月,中财委通知东北人民政府计委和其他各大区财委:必须迅速建立集中、统一的设计机构。集中一切可能集中的力量,组织各级设计部门。根据这个要求,各主管部门和各地区迅速行动,一方面把私营的土木和建筑设计事务所收归国有,另一方面从国营工业企业中抽调一批有设计经验的技术人员,配备了一批管理干部,分配了一批大专学生,组成了机械、冶金、铁道等行业的勘察设计机构。例如,第一机械工业部成立了设计总局,下设4个设计分局和6个勘察队,有技术人员2885人。至1952年年末,全国的勘察设计职工达到2.3万人。1952年建筑工程部成立,1953年成立了中央设计院,其下成立了勘测室。1954年勘测室改为勘察公司,在此基础上,于1956年成立了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行业也先后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勘察队伍。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建筑工程部决定在华东、中南、西北、西南、东北等几个大区成立由综合勘察院领导的分院,并在云南、贵州、宁夏成立了勘察工作站。到1957年,建筑工程部直属的综合勘察院系统已发展到近4000人。全国承担建筑工程勘察任务的机构已在100个以上。
在建立健全勘察机构的同时,各个部门都十分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并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技术水平。1952年建筑工程部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土工试验训练班,有11个中央部门和两个北京市单位选派了技术骨干参加培训。与此同时,一些高等院校积极地培养有关人才,如北京地质学院设立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本科,南京大学地质系也开办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大专班。到了1954年,中国已经从多种渠道培育出自己的勘察技术专门人才,形成了一支较正规的勘察队伍。
在相关大专院校及中等专科技术学校里,都相继开设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工程物探等与工程勘察有关的专业,并在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招收研究生。这些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以及早期毕业的技术人员,后来绝大部分都成了工程勘察领域颇有威望的技术骨干、专家,对中国各部门的工程勘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五”计划开始建设的156项骨干工程中包括煤矿和洗煤厂27个,电站和水利枢纽25个,钢铁企业7个,有色冶金企业13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工厂26个,制药厂2个,军事工厂44个,炼油厂2个,轻工业工厂1个。在这些项目的设计中,中国的勘察设计人员主要担负收集提供勘察资料,配合工艺设计、参加部分施工图设计的任务,并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工作。当时中国主要的设计机构都聘请了苏联专家,负责设计交底和解答技术问题,为中国的技术人员掌握这些项目的设计技术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到1956年底,我国已有独立的勘察设计机构139个,其中工业系统56个,铁道、交通、邮电系统18个,水利系统8个,民用建筑及其他系统57个。全国有勘察设计职工10万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约占全部职工的44.5。在全部职工中,工业系统占49.1,铁道、交通邮电系统占22.1,水利系统占13.5,民用建筑及其他系统占15.3。与1953年相比,职工人数增长130,其中工业系统增长110,铁道、交通、邮电系统增长143,水利系统增长152,民用建筑及其他系统增长196。
经过“一五”计划,中国的勘察设计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到1957年末,全国独立的勘察设计机构已发展到198个,职工总数达15万人,比1952年增加5倍多,初步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勘察设计机构。国务院主要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勘察设计队伍。冶金、水电、建筑、铁道等部门的勘察设计力量都达到1万多人;机械、煤炭、石油、化工、纺织、轻工、交通、邮电和林业部门的勘察设计力量分别达到2000多人。全国勘察设计队伍按行政区分布,其中华北区5.1万人,东北区2.2万人,华东区1.7万人,中南区2.9万人,西南区1.8万人,西北区1.5万人。铁道部下属4个千人以上的大设计院,分布在西北、西南、华北和中南4个大区。建筑工程部下属6个工业建筑设计院,每个大区有1个。勘察设计队伍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提高。技术人员虚心好学、刻苦钻研、边干边学,较快地掌握了各主要工业项目的设计技术。“一五”计划后期,中国自行设计的大冶特殊钢厂、寿王坟铜矿、淮南谢家集二号矿井等项目,都已经接近和达到156项工程的技术水平。